【信保说案】从三则案例把脉信用证风险新常态

 

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最近三年,市场一次次挑战我们对于贸易风险控制的传统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随着信用证业务风险频发,惨痛的教训要求我们对“信用证是低风险甚至零风险业务”等类似观点进行检讨。本文遴选三则信用证风险案例,通过分析其特征,揭示其根源,建议应对措施,以期助广大企业、业务银行改造升级风控理念,顺应信用证业务风险新常态,保障好自身权益。


案例一


>>>越南信用证案例:市场行情急剧变动诱发开证行铤而走险,用“不符点纠纷”套路拖延履约,甚至逃避付款责任。


2013年5月,宁波B贸易集团公司向中国信保提出紧急报案,称公司出口越南客户钢材业务发生大金额收汇风险,688.52万美元出货,在向开证行交单后遭遇“拒兑拒付”。企业介绍业务过程和案件情况,透露出了其在风险发生前后的一路心境:业务起初,以较好的行情成交订单,收获大订单有利润,可谓开心;其后,认真备货、制单、交单,由于行业资深,且对信用证业务较有经验,相当放心;没想到,交单后却接到不符点通知,被拒绝承兑付款,心理上、技术上毫无防备,突如其来、素手无策,那个揪心!


中国信保介入案件,在梳理全部贸易过程和贸易单据后,基本判定,本案属于因市场行情急剧变动而导致进口商产生违约动机,进口商通过“兄弟协议”用足量利益驱动开证行,开证行恶意挑剔不符点,将本应由进口商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嫁给出口企业。


立案后,中国信保一方面启动案件定损核赔程序,第一时间给予出口企业赔款补偿,在短时间内填补企业财务缺口;另一方面启动海外维权追讨程序,协助企业在国际商会(巴黎)专家组进行仲裁,并获得有利裁决(即认定开证行所提“不符点”均不成立),再据此进一步向开证行及进口商施压,成功追回(部分)货款,帮助企业最大程度减损。


再回过头来看,案件下的出口业务,企业制单交单是清晰准确,也是单证相符、单单相符的,企业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有一定道理。很多企业也因此认为这类业务低风险、零风险,可以脱开信用保险赤膊上阵。但设想本案当中,出口企业因一念之差没有选择使用信用保险产品和服务,那么企业恐将难以独自应对以下问题:


1.开证行恶意挑剔不符点,造成的大额财务缺口没有及时的补偿渠道,成功从海外追回货款成为唯一来源,而海外追讨充满不确定性且历时较长;


2.开证行恶意挑剔不符点,出口企业在技术上、经验上缺乏独自与开证行抗辩、论战的能力,无从驳倒其“不符点”就无从名正言顺地要求其履约付款、实施追讨;


3.开证行恶意挑剔不符点,企业海外维权在经济上支出各项成本,企业只能自行承担,而这类成本往往是昂贵的。



案例二


>>>乌克兰信用证案件:地区政局动荡、甚至局部战争,迫使开证行停业或破产,造成出口企业大面积受损。


2014年7月,中国信保在一周内收到近十宗针对同一家开证行的信用证出险报案,该开证行在乌克兰,因为局势动荡甚至局部战火,银行已经无法正常营业,包括无法支付信用证项下货款,涉案企业受损应收款金额合计逾千万美元。其后,该开证行径直进入破产程序。


中国信保针对该突发风险启动了绿色通道进行快速理赔,支付赔款支持企业。案件中,供货商多为余姚、慈溪的小家电企业,报案时老板们都异口同声说“想不到、料不到”,“买家也很好、银行也很好”,“这年头信用证的钱收不回来还真怕被同行笑话”。


中国信保后续了解到,该乌克兰银行倒下,殃及江苏、浙江很多出口企业,远远不止投保信用保险并获得赔款的这几家。没有使用信用保险的企业只能自己承担损失。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其中多家企业已经咨询过中国信保产品,已经接受过相关风险培训,仅因“我们这个信用证业务无风险”一念之差而决策失误。



案例三


>>>尼日利亚信用证案件: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价格暴跌,相关国家出现阶段性货币危机,直接导致开证行丧失(国际硬通货的)支付能力,出口企业应收款出现大额敞口。


2015年11月,中国信保收到宁波出口企业S报案,其出口尼日利亚客户项下的信用证发生逾期未能正常收汇的情形,形成收汇风险,涉案金额1190万美元。中国信保介入案件核实了解到,因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尼日利亚原油出口收入锐减,国内美元供给紧缩。尼日利亚国内各银行从央行换取美元十分困难。尽管进口商已将足额当地货币存入银行账户,但开证行仍因美元供应不足客观限制,迟迟不能兑换美元以支付货款。


案件中,企业S出口产品在尼日利亚当地已经有近十年的销售经营,享有很好的品牌声誉,进口商的本土销售运营也较为顺畅。同时,开证行也是尼日利亚第一大行。“优质市场、优质客户、优质银行”,又是一宗“三优”信用证业务发生风险,让出口企业和我国国内银行大跌眼镜。


启示


>>>转变思维,积极应对信用证业务风险


信用证依托“银行信用优于商业信用”蓬勃发展,已成为出口商心目中的零风险保障。“出口企业只要规范操作,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做信用证就万无一失。”这个观念由来已久,而如今已明显过时。区域性政局动荡或战争、行业性市场行情急剧波动、国别性货币危机或经济危机,是当前一段时期内全球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环境的风险总特征。在这个总特征下,银行信用风险、商业信用风险两者都呈现大幅上升趋势。进一步讲,信用证业务的行业特征、规模特征、区域特征,造成信用证业务更容易受到当前风险总特征的影响。银行信用风险越来越多发、越来越广泛。这就是信用证业务风险的新常态。


除规范信用证操作,严格做好审单工作,确保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外,我们建议进一步建立信用证业务风险评估机制:


第一,不但要评估开证行自身的信用风险,还要评估开证行所在国家、地区的风险。部分国家地区金融业高度开放,设立银行的要求不高,银行数量庞大,还有一些非银行机构也可以对外开具信用证。而开证行所在国家(地区)采取禁止(限制)兑换、支付,开证行所在国家(地区)发生战争、内战、叛乱、革命或暴动等政治风险,企业或国内业务银行自身较难防范和承受,但均属于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范围。建议出口企业充分应用国家政策性信用保险服务,借助国别风险报告、行业风险报告、买方/开证行资信调查报告等实现对业务安全的动态监控,利用专业产品转嫁消化风险,避免政治风险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第二,不但要评估信用证“软条款”风险,还要评估货权丧失的风险。检视买方(或第三方)验货等约束类条款,一旦发生“不符点纠纷”或“开证行破产”等风险,企业应第一时间进行风险处置,移交律师或中国信保等专业团队应对。同时信用证项下“1/3提单自寄”、“电放提单”、非海运运输、记名提单、货代提单、货运收据等等,都可能使货权在未有开证行付款或承兑情况下丧失。银行信用风险通常技术性较强,建议企业充分利用政策性信用保险的专业资源和专业渠道,弥补自身短板。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