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成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将其作为推动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帮助更多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近期,市商务局外经调研组通过登门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围绕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开展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意义
国际产能合作的核心理念,就是位于全球价值链不同位置的国家,通过多方产业、资金及技术合作,共同分享工业文明与和平发展曙光,在多方深度合作中,提升各自位置,重构价值链,实现多赢格局。我国开展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以与合作国互利共赢为目的,以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线建立、设备工具提供为主要内容,通过直接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多种形式,优化我国企业生产能力布局,提高合作国产业发展水平的对外经济活动。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经济形势深刻调整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国际产能合作可以将中国制造业的性价比优势同发达经济体的高端技术相结合,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优价”的装备,帮助他们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供给创新推动强劲增长。这不仅可以扩大中国的开放,同时也可以凝聚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
二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的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机床产量占世界的38%,造船完工量占41%,发电设备产量占60%。这些产能不是淘汰产业或者落后产能,而恰恰是有很强竞争力的优势产能。当前,中国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争从为各国提供一般商品的世界工厂,向为全球提供先进装备的生产基地转变。推动优质富余产能走出去,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状况,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而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升级,将继续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这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利好。因此,中国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是自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三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当前,国内外环境相当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稳定发展仍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近两年世界经济有所好转,但复苏的内生动力较弱,短期内难以实现强劲增长。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顶着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优势产能对外合作,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提升。
二、我市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依托南通主导产业优势,我市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一是国际产能合作步伐明显加快。2016年,全市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12个,其中,电子、纺织和化工等制造业项目3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7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6.67%和967.07%,占全市境外投资总量的47.91%。如皋双马化工增资8000万美元,再次扩大印尼杜库达公司油脂化工产能;南通大东公司投资2470万美元,在越南兴建毛巾出口加工基地;中天科技增资1200万美元,扩大印度工厂光纤光缆产能。同时,成套设备企业加强装备制造合作,惠生重工、江苏鹏飞等企业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92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4.55%。
二是国际产能合作方式日趋多样。我市一批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随着实力与能力的增强,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开始由单一的绿地投资逐步向并购、参股等多元国际化战略转型。2016年,全市新增境外并购项目22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37亿美元,同比增长535.6%。通富微电投资2.28亿美元,并购美国AMD马来西亚超威半导体工厂85%的股权,不仅扩大产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而且获得世界先进封装技术;罗莱生活股份投资8300万美元,并购美国著名家居企业莱克星顿公司。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加快从劳务分包、工程分包和施工总承包为主,向“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国际工程承包通行方式转变。
三是国际产能合作领域不断拓宽。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我市国际产能合作的市场领域和行业领域不断延伸。目前我市走出去项目已经拓展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我市走出去重点方向。2016年,我市在沿线19个国家新增境外投资项目4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35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44.25%;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6.12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35.42%。同时,国际产能合作从我市纺织、服装、建筑等传统产业,逐步向新能源、船舶制造等新兴主导产业延伸。中天科技在印度、印尼、巴西等国家投资建设光纤光缆产能合作基地,并发挥其产品和技术优势,在印度、孟加拉、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承揽电力及通讯工程业务,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四是国际产能合作主体实力逐步增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用全球要素资源走出去,成为更多企业拓展海外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精华制药、力星钢球、林洋能源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纷纷走出去,不断优化我市原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走出去主体结构。据统计,目前全市3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15家上市公司开展跨国经营业务,占比达40%。同时,我市建筑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截至目前,51家企业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南通三建、南通建工和南通六建蝉联ENR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250强,13家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企业入选省建筑外经十强。
五是国际产能合作区域平台探索搭建。为充分发挥我市建筑产业突出优势,2016年,我市推进成立“中国-东盟建筑行业合作委员会”,以南通企业为主的国内委员企业与东盟10国委员企业共同签署《合作共赢南通共识》,设立于市建筑业协会的中方秘书处正式运行。同时,为了抢抓以色列市场机遇,适应当地标准高、法律严、管理难的特点,我市组织4家具有以色列市场准入资格企业,探索建立以色列承包劳务行业协调机制,达成自律公约,避免序竞争。区域行业合作机制的建立,为我市企业加快走进东盟、促进以色列承包劳务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六是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近两年,我市政府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金融保险和各类专业机构共同参与,开发建设集服务网站、公众微信、业务平台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系统,帮助企业了解投资环境、政策法规、项目信息、融资渠道、风险防控等专业资讯。同时,与各类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国际化人才培训机制;搭建政银企、政保企交流平台,建立融资合作机制,帮助解决走出去融资需求;依托走出去重点企业海外机构,建立南通海外经贸服务网络;加强与承包商会境外安全管理平台等机构的合作,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随着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将为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发挥更大积极作用。
三、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调研中企业普遍认为,中国资本、装备、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发挥我市产业比较优势,要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是外经合作层次质量较低。近几年,我市走出去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外投资以纺织、服装、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走出去主要是利用境外廉价劳动力和拓展国际市场为主,开展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并购世界知名品牌、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开发资源能源等投资项目偏少;对外承包工程主要是利用人力资源和施工管理优势,以劳务分包、工程分包和施工总承包为主,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成套设备出口等附加值较高的工程项目不多。
二是经营主体实力能力偏弱。我市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早,但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真正有实力上规模的大型企业不多。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企业具有走出去的内在动力,但缺少清晰的国际化理念和国际化战略,缺乏对国际规则的充分认识,往往仅着眼于解决企业发展的眼前问题;在实施走出去过程中,企业内部缺少统筹规划与协调推进,尤其缺乏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跨国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同时,又不善于利用金融保险、专业咨询等各类机构的服务,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拓宽融资合作渠道、掌握风险防范手段。三是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国制造业正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依靠当地廉价的生产资料优势,吸引了大量全球产业资本,对我市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出去造成明显冲击。近两年,我市纺织服装企业转向东盟、南亚等国家,但面临日本、韩国、台湾企业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滞缓,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发达国家纷纷重返制造业,刺激制造业资本回流,将对我市新材料、新能源及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挤压。此外,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我市工程企业纷纷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既面临大量国内企业的同质竞争,又面临欧美日韩承包商在资本、技术、管理和国际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竞争。
四是海外各类风险长期存在。由于国际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走出去将面临更大风险,特别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尽管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但受其国内政治因素复杂、部族与民族矛盾频发、恐怖与极端主义势力猖獗、政权更迭频繁、经济政策多变、文化传统差异、非政府组织强大、国际利益集团暗中左右等多种因素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类风险相互交织、长期存在,成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大制约因素。近两年,由于埃塞俄比亚外汇管制、哈萨克斯坦外籍劳工政策影响,使我市两企业在当地的产能合作项目搁浅,已投入资金遭受严重损害。
四、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的对策
调研中,企业对国际产能合作的热点、难点,概括为“最盼的是信息,最难的是融资,最怕的是风险,最缺的是人才”。根据企业家们所思所虑所盼,从亟需解决的走出去问题出发,就如何深入推进我市国际产能合作,提出以下对策:
(一)建立多个层面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首先是要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层面合作机制,做到机制先行。
一是通过友城渠道及相关国家驻华使领馆人脉关系,建立我市与相关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两地间产业梯度层次差异和优势互补效应,深入探讨开展产能合作的领域和模式,为我市企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铺路搭桥。
二是通过世界通商总会海外分会和海外联络点渠道,建立我市与相关国家行业合作机制,以形成联接国外政府、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商会和相关企业的纽带,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便利条件。当前,要加强中国-东盟建筑行业合作委员会中方秘书处的建设,推动该委员会在促进南通建筑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加强海外经贸服务网络建设,要在现有4个海外联络点基础上,进一步将触角延伸至非洲、欧洲和美洲等走出去重点国别市场。
三是完善以色列承包劳务行业协调机制。积极争取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我驻以色列使馆的支持帮助,进一步吸纳具有以色列市场准入资格的国内其他2家工程企业、3家劳务企业,组建中资企业以色列承包劳务行业分会,引导企业在合同条款、收费标准、工资待遇、外派管理等方面形成协调机制,强化行业自律,提升南通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拓展重点行业产能合作。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加强对外投资区域和行业布局研究,瞄准重点国家、重点行业,深耕现有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我市海外产能布局。
一是建立主导产业国际产能合作基地。发挥中天科技、江苏涤诺、恒康家居等走出去先行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纺织、服装、建材、化工、电子、船舶等主导产业,合理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在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产能合作基地,并且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形成自主国际生产体系,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位置。同时,发挥我市农渔业基础优势,支持企业利用境外土地、海洋、气候等有利条件,开展农渔业合作,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保障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是提升建筑产业富余产能输出能力。发挥南通建筑铁军突出优势,支持南通三建、南通建工、龙信集团等重点企业,主动适应国际工程承揽规则变化和“建营一体化”新趋势,增强项目融资、设计咨询和运营维护能力,积极探索以“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方式承揽附加值较高的总包工程。促进援外经营资格企业,积极参与援外项目招投标,突破境外重点市场,逐步向周边市场拓展,实现援外带动工程承包业务发展。帮助新获经营权企业加强与央企及省内外企业合作,借船出海、优势互补,熟悉规则、锻炼队伍,提升国际工程承揽能力。
三是加快推进境外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区是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是中资企业品牌国际化宣传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举措。推动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如皋双马印尼农工贸合作区建设,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基础建设、推荐合作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早日成为一个集自然资源开发、大型棕榈园种植、工业配套加工和商务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园区。支持联发集团、龙鼎投资、赛城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将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德国园区雏型,建设成资源利用、加工制造、农业开发、商贸物流、技术研发等类型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发挥境外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三)构建产能合作金融服务平台。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国际产能合作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形成多样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破解企业国际产能合作融资难题。一是建立金融合作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整合全市金融资源,促进跨境金融创新,搭建政银企交流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定期开展融资供需对接,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合作,形成与国际产能合作相适应的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发挥股权基金作用。争取南通基金产业园的支持,采用专场推介、项目路演等形式,推进企业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与驻园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证券投资等基金有效对接,通过股权投资、债务融资、在境内外发行股票、以股权抵押融资等方式,满足国际产能合作融资需求。
三是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联系,充分利用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信贷,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增加中长期信用保险、海外投资险规模,积极向亚投行推荐或申请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争取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国际投资基金的支持。
四是畅通项目用汇渠道。强化与外汇管理、人民银行和发改委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在坚持项目真实性和操作合规性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涉及国际产能合作的对外投资,优化项目备案程序,提高项目办理效率,畅通项目用汇渠道。
(五)持续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深入推进走出去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机制,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提升走出去政策、信息、人才、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水平。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本土大型和成长型企业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国际化战略,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销售网络、研发中心,壮大跨国经营市场主体实力,提升企业整合与构建国际产业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信息库,实行动态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完善信息服务系统。进一步发挥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及业务平台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系统作用,加快设计开发手机微网页,深度挖掘整合国内外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商协会、企业信息资源,及时发布国别投资合作信息。结合企业走出去热点难点,精心汇编国际产能合作、境外投资监管、对外投资合作税收与融资等服务专刊,为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精准信息服务。
三是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普华永道、锦天城律所、荷兰威科集团、北京基业长青等知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企业高管和专业人员,开展海外并购法律、工程市场开发、境外风险防范等系列培训,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同时,加强与人才部门联系,发挥南通籍海外留学人员独特优势,鼓励他们南通企业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开发建设,将自身事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共享发展机遇。
四是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会同市公安、安全、外侨办等部门,依托海外经贸联络点和世界通商总会,健全南通市海内外警侨联动服务中心,借助公安国际110报警热线,搭建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平台,保障走出去人身安全。加强与专业安保机构合作,及时发布安全信息预警,引导企业注重项目风险评估,积极应对政局动荡、社会治安、恐怖袭击等风险,保护企业自身安全和国家安全,确保国际产能合作项目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