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盛博龙业务二部学习报告

去盛博龙二部找戴总约谈之前我准备了十个方面的问题:新人培训的方案;面料仓库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待遇;业务团队岗位配比;获取服装行业信息途径;部门经营发展状况;未来规划;供应商、客户情况;参展、宣传情况;部门例会、工作常态;领导日常事务等。毕竟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服装从业者,原以为戴总有些事未必肯说或者对我说不出来。我害怕耽误一个领导的时间,虽不至于像电视剧分分钟多少万上下,但他们大概会觉得与其空谈不如多抓业务。

访谈的情况出乎预料,戴总十分健谈,我基本放弃了程式化的提问,事后发现在谈话中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提及了。普通员工的眼光还在专注细节时,戴总看到更多的是大局。这次不到两小时的谈话十分精彩,已算一篇文章了,可惜没有录音,之后多次希望有这样对谈的机会,徘徊盛博龙几次,却始终没有见到戴总。

盛博龙二部员工人数在25人左右,业务员分成5个组,每组3到4人,1个仓库管理员,1个辅料采购和管理员,2个打样师,4位缝纫师傅,3个单证人员,1位测试员,1个司机。公司没有什么例会,有什么事从座位站起来直接吩咐、讨论就行。基本没有领导、中层的概念,大家都是业务员,日常都专注在手头业务上。每次去盛博龙二部,总有一半业务员出差在外,参展、见客户、去工厂,业务员一直都在学习和行动中。

戴总讲得最多的是要转变思路。他认为业务员要注重研发设计能力,改变简单报价、接单、安排生产和出货的工作模式,主动迎接市场,以更加开放的思路与时俱进地改进工作。开发没有那么难,找一个未来几年可能流行的款式系列,购买世界范围内标志品牌的系列样衣作为自主开发基础,分析研究款型,在原有款型上改变细节、改变元素、改变工艺,设计自主开发的服装系列。业务员要做一个比设计师更好更接地气的设计师,适应市场、大胆预测,把自己的构想变成样板师傅手中的系列产品。系列样衣的开发要沉下心来进行为期至少三年的投资,这时候不能浮躁地想着利润。

这要求业务员要熟悉各种面料甚至辅料的供应渠道,了解基本版型知识,掌握面料的染色工艺、印绣花等特殊工艺。在戴总看来这并不难,需要业务员通过多种开放渠道自主钻研,比如跑大型面料市场,多看多学;比如通过阿里巴巴网络大数据1688、纺织通等商务APP去拓宽自己的商务信息渠道和供应链,利用当下流行的国内外网络聊天工具、交友平台,寻找客户并展示自己。在圈内坚持一件事,专注于一个行业,总能获得成功。

他说掌握信息没那么难,网络上的知识内容都是开放的,只需要主动研究。但我想也没那么容易,人们看见的常是冰山一角,却看不见海下的壁立千仞。成功需要积累和契机,戴总在工作上经历过起伏,积累了服装行业方方面面的经验,在一定契机下抓住水洗工艺这个爆点,一炮而起。他没有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上,明白持续开发的重要性。多数业务员往往缺乏综合性学识,懂面料的不知道工艺;懂工艺的不明白市场趋势;懂市场的也可能不会自主议价。业务员不能设计只好被动跟随客户的需求,没有更大更广的开放渠道连营销推广都有心无力。更加可惜的是,他们不知道一份专业根基需要数年时间的潜心修炼,不知道未来的路,太浮躁的社会让他们只想趁着年轻多赚钱,尽快尽早才好。戴总说他只能给年轻人一个平台,一个开放的不受限的平台,他们要自己钻研,通过勤学苦干把知识掌握在手中,而不是成天抱怨工作辛苦、事情繁琐。盛博龙网站的风格很简洁,把自己最新最有代表性的产品直观地放在平台上,没有多余信息的干扰。在大而全的产品描述陈列中独辟蹊径,他们不贪大,力求锁定目标客户。

与戴总谈话后,我多次去盛博龙二部参观,他们的面料库整理得很规范,像图书馆的分类管理方法一样,按不同类型分成ABCD等多个区域,区域下按类细分。各种色卡、面料卡、面料小册,服装样衣摆在办公室里随处可见,业务员触手可及,学习起来也方便。测试中心有六七台洗衣机,全部机器几乎每天都在工作。测试员将每样布料进行干擦、湿擦、水洗5次、PH等多项测试,使用恒温箱验布、灯箱验色差等等,每一道流程师傅都兢兢业业、认真记录。

自主研发、标准作业,我想这就是盛博龙二部稳住高端客户的重要原因。目前随着第二系列拳头产品——运动瑜伽系列样衣的出台,盛博龙二部办公室被各式样衣挤到爆。这大概是我唯一感到忧心的事了,他们没有像样的会客室,他们需要更大的样衣仓库,看来戴总有必要扩充一下盛博龙二部的办公面积。

起伏历程中,戴总对服装业务生出许多感慨,对生存智慧也多有领悟。会面后他将自己所写的五篇文章赠予我学习,其信息共享、培养后进的开放之心可见一斑。成功者不是口头追随风向,而是身体力行融入时尚规则,甚至是要创造规则。

  • 分享:
活动报名
企业名称:
姓名:
职务:
手机:
备注: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