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鸿祺服饰有限公司学习报告
去鸿祺学习,我的心情十分紧张。总时间太短,不知道能否完成好领导交代的任务,主任希望我将生产和管理上的每个流程都尝试学习一番。即使听了几遍需求,韩厂还是不明确如何安排我为好,到了工厂,有人说我是走基层,有人说我来调研,有人说我和之前的业务员一样过来培训学习。我害怕大家特别谨慎地对待我,会弄得我很慌张。
去之前,和室友借了两本纺织方面的书——《针织产品设计》和《针织学》,他们说没什么用,我总觉得对一个完全的门外汉来说多少有些心理安慰。我囫囵吞枣看了,认真做了笔记,除了朦朦胧胧的概念区分,我实在说不出学习的成效有多少。但我始终认为所有理论、信息和知识,哪怕无法直接换算出结果,也能令我更好地领悟日常实践。无论哪一种学习形式,即使成效只有1%,也应当付出100%的努力,也许考官偏偏命中那道题,大局意识往往能让我瞧见重点细节。
在样板间,马师傅首先带我去仓库认识各种面料。面料识别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断接触、强化记忆。师傅们从业多年,也不一定判断得清楚每种面料,更加说不出所以然来。公司业务员也是一知半解。小毛圈、竹节棉、烂花、绒布什么的还能一眼识别,DTY和T/R、梭织和经编布料,我到现在还不太清楚。看布料还稍微好点,假如拿件身上的成品衣服给我看,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吴厂告诉我识别的方法,从抽丝、燃烧到放大镜,感觉布料识别跟名品鉴定似的,都是专业技术。
说说在这里的学习情况吧。打样间有工艺员7人,缝纫工10人,审核员1人;研发中心有工艺员3人,缝纫6人,设计师1人(后期人数有所增加)。缝纫机分平机、双针机、拷边机、滚边机、钉扣机、花边机、密拷机等等,一位缝纫师傅特意用微信给我分享了缝纫机汇总的两个链接,我才知道机器的知识浩如烟海,工厂里两个维修师傅看起来闲散,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同机器出来的缝线也有差别,客户订单对缝线有时会特意强调,如单针、双针、三针五线等。业务员将款式详情交工艺员打版,工艺员电脑上PDS10程序用于画版,Marker10用于排版和印版。在最终样品确认前,模棱两可的款式详情、面辅料搜集购买和确认、客户沟通的迟滞、多次沟通核对和重复打样,使打样工作细节繁琐、周期漫长。设计师告诉我做图的几款常用软件有CAD、AI、Coreldraw、PS等,每款软件有不同的侧重点,她还介绍了一些设计网站、素材网站和设计用书籍,以及做线圈陈列所用色系渐变排列方法。经常翻译的款式说明单,从包装说明、材料清单、款式灵感、装饰详情、面料小样、颜色标准,到规格尺寸表和款式图等等,按字面意思根本没法翻译,我最初翻译得乱七八糟,根本不明白HSP、CB等缩略词的意义,不知袖笼、前浪后浪的专业术语,慢慢才在大家的帮助下渐上正轨。那时候真想弄一本《针织英语》学一学。
面对如此海量的知识信息,最开始还雄心勃勃想要全都掌握,经过网络咨询、尝试操作,还是无从着手。大家忙于手头工作,没有人能像大学讲师一样对着你专职解惑。每个人各司其职,我突然感觉一个人一生或许只能做好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好就足够了。当我拆一件做坏的衣服、给布料做尺寸标记,这些具体工作让我觉得很有意义,像是对长期抽象思维的另一种弥补。读书时大家总羡慕别人的专业,但内心却坚守自己的高度,熟练的技工工作起来也有一份他人不及的魅力,所以人真应该把自己能做的想做的事情做好,这便是立身的价值所在。
在缝纫车间,我除了用iwork系统替赵师傅输入工序单之外,就是跟着看他怎么解决生产上的各种问题,他作为熟练工一眼看出的问题,我实在不怎么明白。我动手用过平机,发现针脚方向、密度、速度,针脚间的间隔都需要练习,膝盖和脚掌根本协调不起来,才练习半小时便紧张兮兮地觉得处处不舒服,而工人们却以这种坐姿和运动方式工作一整天。我经常跑仓库和后道,才发现服装有这么多细节,以前穿衣服时都没有想到。在后道帮师傅撕烫纸的时候,我手速太快让他们特别担心撕坏烫标,开始认为他们太过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懂得一件衣服毁坏的成因里,很多都是无法从头再做的,这些积累起来造成大量的成本损失。在流水生产过程中,很多失误无法事先预估,避免失误就是争取足额利润。只有做过衣服的人,才真正明白生产里每个细节的重要性。
期间,我还跟着吴厂学报价,他把当初教工厂学员而做的小册子给我学习,上面有针织服装生产工艺、坯布裁剪工艺、面料特性、报价计算公式等极有针对性的内容。跟他学了几天,仅是初步了解基本款计算方法。服装报价=(面料价格+辅料+工费+印绣等)*积累,面料价格=每件面积*克重*单价,每件衣服要透过成衣尺寸去思考它所需坯布面积,这是真正用于计算的面积。服装辅料包括缝线、主洗标、纸箱、胶带、封箱带、打包带、衣架、海绵套等,甚至客户要求的扣环、松紧带、烫钻等等。工费从工人基本工资折算,结合工厂产量算出单价,考虑每件衣服所需花费的工时,得出这件衣服的工费价格,这里面还有车间无指标人员、办公室人员的工资,要乘以1.2。印绣花的工艺、摆烫撕的工费、扣子等其他辅料也都是额外需要考虑的。积累包括管理费用、税、企业利润等等,一切只能计算出大概,客人还不一定认可这套具体说明,要从别的地方想方设法谋些差价。一个报价需了解的细节太多了,即便种种因由都考虑到,生产中也可能会遭遇滑铁卢,工人对款式不熟悉批量出错、面料出现色差、烫钻订标不符合规定都将造成意料之外的损失。
办公室的工作也不轻松,面料确认、辅料采购、设备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业务管理、订单跟踪、质量监察、后道管理、宿舍管理等多项事务,专岗专责,紧张而忙碌。业务经理要负责跟客户、公司业务员、样板间甚至生产车间人员进行沟通接洽,负责订单流程上的所有细节。 客户对Fit样、PP样、TOP样、船样和AD样的不同需求,对辅料、包装的不同要求,有时同款式详情一样厚厚几页说明。从面辅料购买、到中间的反复沟通到最后走货完成,每份订单款式都像一份卷宗一样,需要切实跟进、记录在册。
生产计划主任要负责每月生产计划表,细化每款分尺寸颜色所需生产数量,填写跟单业务员、订单款号、品名、数量和交期,要去车间跟进生产进度表、确认离厂期、开裁期、投缝数、下机数,跟踪印绣花、钉珠、整烫、包装等细节上的投产数量,另外还有缝纫工序日报表和裁剪日报表需要记录。主任要了解每个生产小组的特征,他们技能上是平机好还是拷边好,他们小组性格特质具备团结、踏实、冲劲等哪方面元素,从这些方面决定哪组分配哪种款式订单。管理者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考虑加工结算等方方面面,从工厂年费、每件衣服的利润计算每月应有的产量,产量不足要发外加工,就要考虑外发工厂适合做什么样的订单,这都是为了工厂能够生存下去。
鸿祺厂常规会议有两个——产前会议和生产会议,前者是样板间工艺员与各单位管理者、流水生产组长对接款式要点,指出特别需要注意的细节,如使用斜裁或乱裁、袖口和大身要否对条、无弹布料缝纫时不可拉布、半成品或成品烫标等等。生产会议是每周六的例会,梳理近期生产订单进度,及时调整或安排下步生产计划,如款式已近交期瓶颈,及时安排多组投产;款式遭遇工艺困难,共同商议解决方案等。工厂节日加班、后道通宵苦熬,这时候厂长改善伙食、到生产现场陪同鼓舞士气,往往是工厂常有景象。工人们方言驳杂,沟通起来急需耐心,虽然平时不免各种纠纷、推卸责任,但面对困难时,鸿祺人还是团结一致的,大家像打鸡血一样行动起来,让人不免唏嘘感动。
时势多艰。鸿祺内部依然弥漫并持续爆发新旧间的冲突矛盾,新的生产模式和旧的管理理念之间、新的客户需求与旧的业务模式之间、新的生存需要与旧的工人文化之间,总是会不断压制又爆发出各种问题。有时候觉得鸿祺人小心谨慎到骨子里、认真且充满行动力,有时又觉得许多工作流程充满随意性,没有规范作业里的程式与标准。工厂有令人期待的iwork服装管理系统,同时有落后的人工裁剪模式,验色差的灯箱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恐怕很难让新客户产生十足的信任。业务员对商业APP、互联网、共享大数据等运用十分落后,缺乏主动参与研发设计的意识,为明确款式细节与客户反复沟通确认,不敢私作主张。工艺员头脑里没有流行服饰的各类数据和细节,对工厂未来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从鸿祺人身上学到的是行动、坚韧和专注,管理者与工人同甘共苦、共同进退,工人们沉默着快速操作机器时是充满力量的。随着科技越发进步,也许社会需要更多的脑力劳动者,但手工的惊喜依然将长久存在,认真而努力的专业人值得人们高度评价。离开鸿祺,我也想要做一个沉默而充满力量的专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