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对美国投资正当时
文章来源: 走出去服务港
美国:中国钢铁业对美投资正当时
为改善中美贸易失衡,同时也为了减轻中国自身的外汇收支失衡,近期的中美两国首脑会谈前,中国官方明确表示,愿意与美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大美国商品进口以及扩大对美投资等方式,“推动中美贸易向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方面,促进中国钢铁业对美投资设厂应作为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与大规模进口美国农产品和波音飞机等通常采取的措施相比,中国企业在美国本土生产钢铁产品符合国内能源、资源转型的需要, 对中美两国至少有三个好处。
首先,中国钢铁企业在美国生产面向美国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产品,已经具有商业可行性。中国钢铁产品对海外市场的直接出口正在面临日益增高的贸易壁垒,而在当地投资设厂、跨国生产是规避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
根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国出口遭遇“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案件数量达到历史高点,其中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金额占所有案件总金额的55%,中国钢铁出口量在经历持续六年的快速增长后,2016年出现首次下滑。
特别是考虑到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价格优势,在美国本土生产钢铁产品正在变得具有竞争力。能源费用在钢铁生产成本中可以占到20%-40%;而根据德勤“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目前美国的天然气价格仅为中国的30%,而工业用电比中国便宜约40% 。
从企业角度,通过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市场覆盖,是中国钢企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武钢铁目前的国际化指数不到10% (基于海外资产、海外销售收入、海外员工的比重计算);而很多日韩钢企的国际化指数达到30%,全球最大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的国际化指数更是高达90%以上。中国钢企在美投资生产,是实现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中国钢铁从对美出口转向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是部分工作岗位的流失。然而,中国钢企在其他国家投资设厂的步伐已经开始。虽然这些项目得到中国政府“一带一路” 政策的支持并具有当地人力成本较低带来的优势,但同时将也面临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带来的风险。而且从这些国家生产的钢铁产品,如果希望进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仍然面临贸易壁垒。
其次,与近年来频频受挫的中企对美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收购相比,中国对美国钢铁等传统制造行业的投资将会引起较少的政治争议。2010年,作为第一家计划在美投资设厂的中国钢铁企业,鞍钢在美国的钢铁项目在当时遭到以民主党占多数的50多名美国国会议员的联名反对,这些议员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现有美国钢铁企业的利益。 但是,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未对投资计划造成实质阻碍;美国唯一有权干涉这类投资的“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CFIUS)”,也并未根据这些美国议员的诉求启动对这一投资项目的审查。鞍钢项目最终没有进行,更多地是由于企业内部决策的变化。在这之后,另一家中国钢铁企业——天津钢管有限公司,在美国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投资超过10亿美金在德克萨斯州建造无缝钢管制造工厂,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投入运营生产。这一项目完全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在美国最大的单项投资。这一案例表明,中国钢铁业对美国的投资不存在明显的政策阻碍。
最后,中国钢企在美投资生产,还有助于中国的环境改善和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以及全球的二氧化碳减排。近二三十年间,以钢铁为标志的高耗能产业的全球生产活动 向中国高度集中。中国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工业品产量目前都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这些行业曾经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强大动力,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产业基础。但是中国高耗能产品生产量的继续增长,已经与中国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不相适应。大量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
同时,中国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水平近年有较大提高,领先很多发展中国家,但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中国钢企在美国设厂生产,将按照当地的技术水平和环境法规要求, 客观上有利于全球范围内的减排。(来源:FT中文)
【点评】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过去十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中国粗钢产量持续爆发式增长,占到世界钢产量的近一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钢铁大国; 而同时行业整体大而不强,企业陷入增产不增利的窘境,r诸多问题正亟待解决。 中国钢铁工业正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回顾美国的发展历史,钢铁工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中美合作携手促钢铁业转型升级,钢企可获多重效益。(来源:普华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