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强劲增长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哪些良机?

在近日召开的摩根大通印度投资者峰会上,出现了众多中国企业及投资机构的身影,这引起了摩根大通全球投行部中国CEO黄国滨的高度关注。

“印度正在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是新兴市场国家中的亮点。”黄国滨认为,摩根大通对印度市场的侧重正代表着全球投资者的投资趋势。目前,摩根大通在印度有包括全球后台服务中心在内的3万名员工,为战略重地之一。

 

印度经济逐渐向好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印度中央统计局(CSO)统计,2016年前两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7.9%和7.1%,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2015-2016财年,印度经济增长速度为7.6%,高于2014-2015财年的7.3%,也高于2013-2014财年的6.9%。

 

而据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资料,从2014年9月到2015年11月期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626亿美元,比之前15个月的476亿美元激增31%。

 

黄国滨表示,除了整体向好的经济势头,印度的政策支持以及劳动力优势也足以吸引中国投资者。

 

“印度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地域广博,人口基数大,而且年轻人口占比很高,这是一个显著的优势。”黄国滨进一步表示,尽管印度人口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但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成熟的英文教育系统,仍然能够贡献充足的优质人才;而且庞大的低成本及年轻劳动力,对于面临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且老龄化正在加速的一些经济体也构成了相对的竞争优势。“另外,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一种,印度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层面的劳动力英文水平和接受全球化的能力均十分出众。”黄国滨说。

印度的人口结构目前呈金字塔状,年龄在35岁以下的人口数量将近8亿,占印度总人口的65%左右,25岁以下的年轻人则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庞大的人口基数同样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基建项目需求。

 

黄国滨认为,随着印度的经济发展,居民消费能力也逐渐增强,中产阶级进一步充实,这为印度提供了一个可预测的消费市场。仅就其国内火热的电商市场而言,印度数量众多的年轻人有着更先进的消费习惯,固定超市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电商发展空间广阔。

 

而基础建设如交通方面,黄国滨在“吐槽”中看到了市场前景。“我们在印度做尽职调查,交通并不方便”,“新德里及附近,应该是印度基础设施最先进的地方,但仍感障碍重重,与中国1980年代的情景相似。某些较为重要的高速公路之间的衔接也仍然相对薄弱,而且路灯等基本设施不足,晚上易造成危险”。

 

黄国滨认为印度有待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正在经历经济转型的中国而言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他看来,上述条件构成了中国企业意图投资印度的要素之一。“这次摩根大通印度峰会期间,我们的确也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对印度表示了极强的兴趣,有些其实早已做出布局。”

 

黄国滨将这些中国企业做了以下归类:IT、消费品、基建和投资公司。

 

消费品与基建自是不言而喻,看中的是印度潜在的庞大消费和基建市场。据黄国滨介绍,一些来自中国的投资公司因为看好印度强劲的发展前景,也已经在策划成立专门致力于投资印度的印度投资基金。至于来自中国的IT行业投资,黄国滨认为,尽管各个企业可能有不同的考量,但印度当地的消费市场、人才储备和蓬勃发展的科技业是主要的吸引力。

 

“印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其先进的IT技术、英语能力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印度不再单单只是一个消费市场,很多跨国企业都将后台服务部门设在印度,摩根大通也是如此。摩根大通在印度的员工超过3万人,是美国之外全球最大的后台服务中心。”黄国滨称。

 

“我们可以在美国白天见客户,但第二天就可以把材料交给客户,因为这批材料在美国深夜时由印度团队完成后期制作,也就实现了跨国公司的24小时连续运作。这个优势其实应该引起正在进行全球化布局的中国企业重视,这种时间上的连接对于提高全球运营效率非常重要。”黄国滨说。

 

“摩根大通目前在印度的贷款额度达20亿美元,90亿美元的资产投资配置,希望能在未来15到20年,将这些数据扩张两到三倍。”黄国滨介绍道。今年摩根大通就在印度新设了三家分行。

 

虽然这三家分行获批之路相当坎坷,但摩根大通在众多国际银行减弱新兴市场投资的背景下,加速投资印度的举措引起各界关注。“我们在印度的业务与跨国企业在当地的布局,以及大型印度公司的跨境活动息息相关。印度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直接反映跨国企业的信心。”但黄国滨也建议,中国企业去印度投资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

 

“印度有29个邦,7个联邦属地,每个邦语言与法律政策不尽相同。”黄国滨表示,不同于国内地方政府严格贯彻中央政策,并为吸引投资出台政策红利的现状,印度各个邦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实施情况参差不齐。“每个邦有当地的经济环境,市场差异。对绝大部分中国投资者而言,是一个挑战。”

 

对比中印两国,黄国滨表示,印度会成为中国之外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引擎还为时尚早。他对中国经济表现出乐观态度,称短期部分行业会作出调整,导致整体经济放缓,但这是客观及自然的经济周期现象,从长期看是一个健康的发展。“中国经济尽管放缓,因其基数庞大,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之一。”

 

而中国经济发展也可以借助印度市场的力量。黄国滨指出,印度无疑是中国企业新的潜在消费市场,国内有竞争力的消费品可以通过中国企业的投资计划或收购兼并规划,扩张新的市场;对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公司,印度经济发展也是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而在国家政策方针上,印度落后有待改进的基础设施则为中国提供了化解产能过剩的充足的市场。

 

“中印两国之间还是可以通过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共赢的。”黄国滨说。

 

(来源:界面新闻)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