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投资诱惑

搭乘俄罗斯航空班机,从浦东国际机场出发,中途在莫斯科的谢列蔑契娃机场中转,然后再次飞行4个多小时,才能最终到达特拉维夫机场。


从中国上海到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即便是最短的航班也需要近17个小时。两地之间固然相距遥远,耗时颇久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航线需要精心设计、绕一个大弯以避开与以色列关系不睦的邻国领空。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和投资人正在沿着这一线路,进出这个位于地中海东南方向的国家。地理位置上,以色列是处于被包围的状态,而实际国际贸易中,以色列是一个开放的国度。那些此前盯着美国硅谷前沿科技的投资者现在发现特拉维夫有独特的吸引力。


以色列人口800余万,这不足上海人口的一半。特拉维夫则是以色列标志性的“创新创业”城市,科技类的产品是这个国家的强项。“以色列出口总额中近51%是科技类产品”,位于以色列的Catalyst基金首席执行官顾克文(Edouard Cukierman)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自然资源有限、以色列很多科技类企业从创立初期瞄准的就是国际市场。


美国以及欧洲的企业一直青睐以色列公司,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近80家以色列公司在美国完成IPO(首次公开发行)。过去五年间中国的财务和战略投资者在与以色列企业的交易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来,这其中包括了位于位于上海的复星集团以及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团。在2015年初,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投资了以色列的Visualead公司,位于特拉维夫的Visualead开发了一种具有专利的二维码,以使用色彩和动画与用户实现更好的视觉互动。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投资了位于以色列的风险投资基金。在2015年中国光明食品集团完成了对以色列最大食品公司的收购。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很多以色列初创科技企业设立的初衷就是待技术成熟后将企业卖掉,顾克文告诉记者,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陷于危机中的美国和欧洲公司对于并购更趋谨慎,以色列初创公司与财务顾问公司有意识的将初创公司的股权或者技术产品推向中国市场。

 

顾克文发给记者的文件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并购以色列公司的金额累计近89亿美元。2015年,Catalyst与中国光大控股集团共同成立一支基金,以投资以色列科技企业。在2016年9月20日,一场声势浩大的中以投资论坛将召开以促成更多项目对接和收购。


顾克文认为,以色列初创公司之所以对中国的风险资金构成吸引力,源于其科技类公司“物美价廉”。一年前,已经有投资人对记者抱怨中国的初创公司已经贵过硅谷。一年后,顾克文在与记者交流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目前中国的初创企业估值已经超过硅谷,而硅谷初创企业的估值则超过特拉维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