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能合作,促进经贸共融

承包商会房秋晨会长接受中国—东盟博览会媒体团采访

7月7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房秋晨会长接受了“2016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外要人高端专访活动”媒体采访团的采访,就媒体关心的我国在东盟国家承包工程市场情况、第十三届东盟博览会国际经济与产能合作展区的筹备进展情况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本次专访活动由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组织开展,宣传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广西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积极参与。


  记者: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发展情况如何?

  房秋晨会长:东盟是我国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传统市场和重要市场。近年来,东盟地区政治稳定,经济也保持持续增长,各国均致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需求旺盛。随着中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东盟作为传统市场和先天的区位优势,成为“早期收获”项目集中的地区,在交通运输、房屋建筑、电力工程等领域均有重点项目实施。

  2015年,中国企业在该地区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都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新签合同额为363.1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34.4%;完成营业额为267.6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19.4%。特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老挝,年度新签合同额均进入了全球市场前10名。

  从对外承包工程行业专业领域来看,电力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迅速。如中国企业在老挝的水电项目、越南的火电项目均有斩获,签约金额都超过10亿美元。近年来,东盟国家因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各国正大力发展电力,以满足居民和工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未来东盟国家电力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房屋建筑领域保持稳定。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孟加拉国以及新加坡等市场业务规模位居前列。如孟加拉国湖城房建项目签约金额超过14亿美元。此外,中国企业还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投资业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市场进行了房地产开发业务等,为在该地区的业务增加了新的增长动力。

  交通运输建设领域亮点突出。高铁“走出去”在东盟市场也取得巨大进展,中老铁路和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开工,中泰高铁也取得进展。

  当前,不少东盟国家正大力建设港口基础设施,规划临港产业园区、特区、保税区、自贸区等项目;在新能源领域也提出了多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今年是“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的开局之年,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融合的不断深化,未来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东盟各国在与中国承包商的合作中也将获得更为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记者:国际产能合作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的重要领域,将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东盟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房秋晨会长:加快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产能合作,带动国内优势产能“走出去”,促进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与东盟经贸共融的必然结果,也是保障中国与东盟各国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资源和经济发展互补性强,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推动下,双方各领域合作将朝着更为务实、便捷、优质的方向迈进。

  我国与东盟的产能合作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将产生以下几方面影响。

  一是,促进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升级。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作为承接国际产能合作任务的排头兵,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优势产能进入东盟国家,承包工程项目将更多地以带资承包、建营一体化、境外园区开发等新兴业态展开,工程企业将逐步由单一的施工方转变为集规划方、投资方、设计方、建造方、运营方、维护方为一体的新型定位。

  二是,对我国企业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伴随国际产能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跨界经营、合作创新将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的新常态。随着包括诸如高铁、核电、卫星通讯、生物医疗、新能源开发等多个领域的优势产能进入东盟国家,跨领域经营、跨行业合作将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的新常态,企业应因地制宜对现有业态和技术进行再创新,从而更好地承担国际产能合作的重任。以中泰高铁项目为例,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行业龙头均先后参与到项目推进过程中,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最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签订。下一步中国核电、中国卫星等优势产业走出国门也需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再创新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是,为中外企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是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也是东盟国家对国际先进产能的“引进来”之路,以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依托的国际产能合作为中外企业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机会。未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产能合作将更多地以跨境投资等方式展开,中国承包商将与东道国企业成立项目公司,共同负责项目的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合作过程中中方企业应更多承担起在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责任,关注中外员工的文化交流,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共同维护中国—东盟的良好合作关系,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东道国的产业升级。


  记者: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12届,请您介绍一下贵会参加东博会取得的成效,以及今年参会将与往届有哪些不同?

  房秋晨会长:今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13周年。13年来,伴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国际经济与产能合作展区也成为促进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合作的重要平台,受到了我国和东盟各国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13年来,超过700家企业借助国际经济与产能合作展区平台,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享受到东博会带来的商机和利益,开拓了东盟市场;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交建、中国铝业、中国电子、中水对外、中国路桥等40多家央企通过参展参会,加深了与东盟各国的互利合作,签署并实施了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此外,承包商会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合作论坛、金融服务贴近企业对接会、中国—东盟市场法律说明会、中国—东盟基础设施项目对接会等十余场专题活动,为参展企业和专业观众搭建了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

  对第13届东博会我们的组织筹办工作也有一些新变化。首先,重点突出国际产能合作。本届国际经济与产能合作展区,除中国路桥、中水对外等承包工程企业参展外,参展企业还涉及电力设备、工程机械、工业车辆、建筑材料、电子通讯设备等多个我国优势行业,与东盟国家对接空间巨大。第二,展区统一设计搭建,特装展台呈现企业实力和业绩。各参展单位都将精心搭建特装展台,以实物、模型、多媒体、辅以图片等多种形式布展,直观地展示企业的实力和在“走出去”历程中取得的成绩,彰显我国企业全面开展国际经济与产能合作的诚意。第三,展览展示与专题活动结合。展览期间,承包商会将组织“2016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合作论坛”,邀请东盟国家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承包商、金融保险及产业链的代表,围绕“一带一路”和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新发展背景下,双方基础设施合作的新机遇、新挑战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第四,积极组织专业观众,推动行业企业与东盟国家开展项目对接和洽谈合作。在组织筹备的过程中,将邀请行业企业参展参会,组织专业观众参与投资促进活动和国际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