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副会长单位红豆集团等四家企业投资开发合作建设的西港特区:"四千万精神""三步走"战略创"一带一路"样板
西港经济特区始建于2008年2月,总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经过近九年的艰苦建设,昔日的蛮荒之地已成为一方投资热土:目前特区建成面积已达5.28平方公里,吸引了纺织服装、五金机械、轻工家电等方面的近百家企业入园进驻,区内从业柬籍员工1.3万人。 中国经济网柬埔寨西哈努克省4月11日讯 (记者 苏兰) “1992年邓小平先生深圳南巡后开创了改革开放新的春天。红豆集团创始人周耀庭老先生和当时的三家锡商企业负责人在9年前于柬埔寨西哈努克港不顾踩踏雷区的危险探索规划了‘西港特区’春天般的模样。而今,经过9年创业发展,西港特区,已经被公认为‘柬埔寨的深圳’,两国领导人也都点赞西港特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样板......” 3月30日西港特区总经理戴月娥在柬埔寨西港特区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
走出去:秉承“四千万”精神打造合作共赢样板
西港特区,中柬合作共赢的一颗明珠。中柬双方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柬要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互联互通合作,并特别指出要运营好西港特区。柬埔寨首相洪森希望把西港特区打造为“柬埔寨的深圳”。中国驻柬埔寨大使布建国说,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的经贸合作区,西港特区在开放模式、发展定位和平台服务等方面凸显出重要示范和样板意义。
西港特区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月娥在向记者介绍港特区发展情况。
“一切都来之不易。西港特区开发伊始,我们每天坐着皮卡车,顶着毒日,一手一脚丈量,反复与地主核对面积,特区11.13平方公里土地分属于柬埔寨300多个地主,需要一尺一尺丈量、一家一家谈判。当地地主不相信GPS测量仪,有时一块土地需要重复丈量3遍以上。”戴月娥不无感慨地回忆道。
西港特区公司副经理、协调中心负责人邵建明接着说,特区建设初期,曾遭到乡村民的反对,头一天筑起的围墙,第二天莫名其妙地被捣毁破坏。原来,一头牛相当于是当地村民一年的收入村民们担心土地被开发连牛的收入也没有了,便通过搞破坏的方式“维权”。西港特区中方人员亲自走乡访村,并保证等特区运营后,每个人三个月能赚回一头牛。当初的诺言得到兑现,村民们如今成了在特区上班的“白领”,普遍每个月能有200-300美元的月收入,一个月就挣回了一头牛。
“作为探路先锋,常年在外,家谁管?孩子咋办?为了园区的建设,‘走出来’的值得吗?”面对记者的好奇,56岁的戴月娥总经理很是清雅淡定。
“当然值得,我们一同出来的建设者,哪一个不是舍小家顾大家。家里的人为我们付出太多!其实,看看园区里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放弃家里的优越条件和别墅,来这里吃苦耐劳建设特区,大家都在为园区付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洒下我们的汗水。大家不同年龄段吃得苦不同,但大家眼看着如同我们的孩子一样的西港特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所有的苦和累都算不了什么………”戴月娥以她特有的温柔讲述着在别人看来难以做到的事情。
“其实这就是精神传承的力量,几代无锡人都是这样。包括红豆集团在内的4家无锡企业柬埔寨投资真是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他们将锡商所独有的‘四千万’的精神传承到国际。昔日,锡商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创造了‘苏南模式’,今天,‘四千万’精神依然是‘走出去’企业的精神底蕴,秉承这种精神,他们创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西港特区’模式。”无锡市委宣传部干部夏杰向中国经济网记者分析道。
记者经过实地采访了解到,由我会副会长单位红豆集团等四家无锡民营企业与柬埔寨国际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西港特区,于2007年开始规划选址,2008年正式奠基,2010年通过中国商务部确认核准成为首批境外园区。经过9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这片昔日荒草杂芜的土地上已建成100多栋厂房,四周树木葱茏,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的96家企业投资入驻,解决了1.3万人的就业。
用西哈努克省省长润明的话来说,它是整个西哈努克省的“饭碗”,仅西港特区所在的波雷诺区就有70%的家庭在西港特区工作。西港特区的发展对当地人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工作机会变多、社会治安变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戴月娥经理结合这些年积累的“走出去”的经验介绍说,成本低、能规避贸易壁垒、安全、便捷,这是企业“走出去”最关注的几个方面。西港特区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它所处的柬埔寨拥有东盟自贸区庞大的市场,又可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给予的特殊贸易优惠政策及额外的关税减免优惠等等,为“走出去”的企业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润明表示,在西哈努克省共有180多家外资企业,正常运行的只有二三十家,而西港特区作为一个整体平台运行的最好,区内又包含有近百家工厂和企业,西港特区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来这个他们爱护的好平台来投资。
走进去 :创新复制中国经验共享“一带一路”红利
3月30日,冒着38度高温,记者在特区综合服务大楼一层见到了“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这里入驻了柬方海关、税务等等政府部门,被称为绿色通道的窗口便捷了投资者办理各种手续。“一站式”服务,这在中国耳熟能详的服务在柬埔寨特区还是首创。
在音乐的伴奏下,柬埔寨员工愉快地在西港特区内的红豆制衣场车间生产着即将出口到法国等地的服装。
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宋晓国参赞向记者总结西港特区经验时特别提到,这是柬埔寨首家借鉴“一站式”服务等中国管理经验的经济特区,“它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能容纳多少家企业、建成多少间厂房,更在于把中国利用外资的经验介绍到海外,帮助柬埔寨政府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合作共赢。”
记者一行来到西港特区内的入区企业红豆国际制衣(柬埔寨)有限公司制衣车间,制衣车间里传来动听的音乐声。生产负责人钱志平说:“这是为了让制衣工保持愉悦的心情,不至于因重复的验布、裁剪、整烫工作感到枯燥。红豆国际制衣公司承接法国、日本等国家服装品牌的订单,有六百多名员工,在车间内工作的绝大多数是柬埔寨女工,平均年龄25岁左右。目前柬埔寨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140美元,而红豆制衣女工的平均工资能达到200美元甚至更高。我们的员工把这里当做家园,白天上班,晚上上学,学习中文、学习技术新技能………”
邵建明介绍说,多年摸爬滚打,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今天回望仿佛已风轻云淡。遥想当时,我们的团队凭着红豆企业特有的企业精神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障碍。
“要说最近令我难忘的事情,还是我们帮着入驻园区投资的一家生产打火机的企业节省了上万美金的事情。前不久,一家中资企业生产的打火机出口欧洲后,因丁烷因素没有验收合格,面对退回来的产品,柬埔寨有关部门还要再征收相关税费,我们作为协调中心负责人,要为企业争取属于他们的利益,于是根据柬埔寨新投资法的相关法律条款,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企业和柬方都满意。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邵建明说起这些颇为自豪。
西港特区已成为投资柬埔寨的热土,对于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最基本的动力是节支降本带来的企业利润空间的增加。而在西港特区,投资者们不仅仅享受政策的优惠,而且还有一股股正能量不断激发汇聚,使投资企业不断追加投资。
记者进入柬埔寨快乐家木制品有限公司(简称“木制品公司”)木制品公司的生产车间,财务部王振文女士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生产木制地板,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美国等西方国家。目前,木制品公司在西港园区建立一期厂房并已投入生产,二期厂房也建设完毕,相关生产设备已从国内发货,由海路运来西港特区。公司还将建立三期厂房,建造土地也已与西港特区签订租借合同。
在中柬两国政府的支持和“西港特区”公司的积极作为下,西港特区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陈坚刚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未来几年的目标是在东南亚泰国湾边的西哈努克省打造“一城、两港、三中心”。“一城”就是西港特区建成后,将成为一个300家企业入驻,10万产业工人,20万人口的宜居城。“两港”是海港和空港,形成特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三中心”是建设工业化新城,打造柬埔寨新经济中心、东南亚新物流中心、大湄公河次区域培训交流中心。
走上去: 践行亲、诚、惠、容与当地百姓唇齿相依
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西港特区开发建设近9年来,始终践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努力将发展成果惠及当地。西港特区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项目,在为走出去企业搭建跨国发展平台的同时,努力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与当地百姓心贴心,惠及当地百姓,实现合作共赢。
西港特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坚刚(左),副总经理邵建明(右)共同发起西港特区中柬友谊志愿团队暨第二届结对帮扶活动。
记者3月30日从金边出发,沿柬埔寨4号公路一路向南行驶5个多小时后达到西港特区时已是当地时间夜晚8:20左右,特区内的工厂早已下班,而培训中心的课堂里灯火通明,时时传出郎朗教学声。
培训中心负责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赵丽副院长和程传荣主任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时说:“培训中心由西港特区公司和无锡商院共同成立,先后开办了8期,培训员工达2.2万人次,不少员工经培训由一线操作工升任班(组)长、指导工、翻译和中层管理岗位,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也为中柬两国民心相通奠定了语言基础。”
西哈努克省默德朗乡乡长孙大龙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西港特区’成立之前,我们5000人的默德朗乡,贫困率是60%左右,近9年的时间过去,我们的贫困率减少为10%。以前,全乡人均年收入400美元,而今已经达到1000美元;以前,我们乡里一辆私家车都没有,而今,我们很多家庭都有了私家车,有的家庭还有2-3辆车。以前我们的社会治安状况并不好,还发生过村民偷特区的电缆等事情;而今,到了晚上,特区里灯火通明的教室中坐满了学习中文的大人和孩子......’西港特区’已经是我们的名片,她和我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我们希望‘西港特区’更美好!”孙大龙边说边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公益事业不是一家独奏,而是西港特区内多家企业的合唱。在西港特区的带动下,特区内的金宸源、KKFF、日英鞋业、青宜日用品、吴哥画材、Handlift等区内企业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图为柬埔寨师生开心地领到学习用具即将回到学校,继续努力学习。
公益事业不是一家独奏,而是西港特区内多家企业的合唱。在西港特区的带动下,特区内的金宸源、KKFF、日英鞋业、青宜日用品、吴哥画材、Handlift等区内企业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KKFF公司总经理李桂刚表示,柬埔寨给投资者提供了很多投资机会,企业来这里开工厂、办企业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大家都献出一点爱,点滴的爱汇成巨流,我们工作生活的园区将更美好。
在现场的西哈努克省副省长宋索被爱心所感动,当即以本人的名义派发现金鼓励孩子们并激动地说:“多年来西港特区默默奉献爱心加深了两国人民和政府的友谊,希望孩子们、老师们大家都倍加珍惜,努力学习,未来回报社会,回报西港特区.....” 宋索安真诚的话语拨动了在场的中柬人民民心相通的心弦。
后记:
“一带一路”是基于全球的国家战略,蓝图的设计层面在国家,蓝图的实施层面在企业。日益国际化的企业在践行“一带一路”战略中如何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完美结合?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对柬埔寨西港特区的深度采访发现,作为“一带一路”中柬两国合作的样板——西港特区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独具的“四千万精神”实践给出极富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的答案——“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他们创造出的“西港特区模式”赢得社会各界点赞。
面对取得的成绩,西港特区的管理团队仍然没有丝毫懈怠。陈坚刚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强调,欲借“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去”的企业,一方面要弘扬丝路精神,通过企业责任形象展示中国形象。尤其应注重当地的环境保护、劳工权益、民俗尊重、社会回报,甚至还有宗教文化。另一方面,在海外更需注重合法合规,不能侵犯底线。一定本着“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原则促进发展。
西港特区对未来已经开始未雨绸缪:“随着西港特区的逐步发展壮大,企业在园区这个大平台上如何深度协同、抱团式发展?国内园区有‘管委会’这样的组织统筹管理,而境外园区如何更加科学、规范、有序管理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大课题。”陈坚刚坚定地说。
面对这一时代课题,中国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先生认为,“一带一路”的关键点是“通”的问题,实现硬件软件的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先行者的西港特区,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完美结合,得到当地国政府和人民的喜欢、信任和尊重,这是国际化企业追求的至高境界。当然,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企业也将不断遇到问题和挑战。问题就是思路的起点,相信以“四千万精神”打底的企业团队一定会很好的化解“一带一路”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
可以预见,未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深入实施,西港特区的蓝图逐渐变为现实,西港特区必将赢得更多中外企业以及民众炙热的目光和由衷地赞赏。
来源: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604/11/t20160411_103217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