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业务环境的新变化与“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工程市场的新特点


国际工程业务环境的新变化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从国际市场来看,尽管美洲、中东、亚太、澳洲、非洲等市场依然具有广泛的机会,但在油气投资大幅压减的背景下,国际工程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业主依托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在合同价格、付款条件、风险分担、进度要求等关键条款谈判中更趋强势。从国内市场来看,过去依靠高速增长的投资拉动带来的"遍地开花式"的高速增长将会一去不复返,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降低资质准入门槛、克服地区保护和行业壁垒将成为行业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

【全球布局全面展开】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工程市场整合速度大大加快。数据显示,ENR 国际最大的 250 家承包商国内外营业收入比例保持在6∶4 左右,欧美工程公司全球化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在全球设立了设计中心、采购中心、工程中心,引入全球化工程资源,并借助现代信息系统,使全球业务整合能力大大提升;日韩工程公司也提出全球化目标,从传统由本土资源执行的国际项目,发展成为本土资源与海外资源配合执行的国际项目,在海外设立了卫星工程中心,建立了全球采购办公室,实现了对国际资源的运用。

【行业整合持续深化】

国际工程公司战略并购和资源重组日益频繁,近三年就先后涌现出了 CB&I 与 Shaw 集团、AMEC 与Foster Wheeler、AMEC 与 URS 等数宗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并购重组,行业巨头规模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管理架构不断优化】

为了应对行业发展趋势,国际工程巨头进一步强化组织结构创新,努力建立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管理模式。TP 将原有"总部 + 总部事业部 + 子分公司"调整为"总部 + 产品事业部 / 区域事业部 +子分公司",强化了国际市场的覆盖和竞争力;KBR以形成更加流线型、更多授权和更具可问责性的全球架构为目标,将组织机构调整为技术咨询、工程建设和政府服务三大业务板块。当前,国际一流能源工程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强调集团化整体协同发展,将整体协同能力作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并借助先进信息化技术,努力将整个集团连为扁平化整体。

【驱动要素加快转变】

传统上依靠规模的优势已经向以领先技术和信息化为主导,涵盖成本、服务、质量和品牌的全方面竞争模式转变,技术要素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掌握自主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TP、KBR、CB&I 越来越重视技术服务板块的建设,以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板块为基础,进而带动工程设计和总承包业务的发展。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国际工程巨头着力提升绿色、环保、节能技术解决方案能力,并已取得一定进展,为抢占下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奠定了基础。

 

"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工程市场的新特点

【工程项目模式多样化】

"一带一路"战略既需要单纯的工程施工,也需要工程总承包,还需要项目管理咨询、设计咨询,同时也需要对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开发。因此,工程公司走出去应当坚持工程服务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在保持传统的施工总承包、分包优势的基础上,还应当发展和加强 EP、EPC、BOT、PPP、项目管理、设计咨询、资源换工程等模式;既承揽单一工程项目也运作集区域规划、勘探设计、管理咨询、运营维护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项目;既要承接投标工程项目,也要做项目融资,甚至策划投资与开发项目;同时还应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 F+EPC 等带资承包模式的业务。总之,我国工程公司应当根据新形势下国际工程市场项目模式多元化和前端化的新特点,熟悉更多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公司业务向适当多元化和产业链高端发展。

【工程项目专业领域多元化】

以设施联通、能源基础设施联通、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联通为代表的"三联"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优先发展的领域。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工程项目的专业领域日趋多样化,既有传统的房建项目、单机和成套机电设备出口项目;也有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石油天然气、发电等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石油化工项目等专业领域的项目。我国的工程公司在"走出去"时,应当调整业务构成,尽快适应工程项目更加专业领域的多样化市场需求。统的工程承包市场主要在亚非拉国家,在"一带一路"涉及的部分国家份额较少。因此,我国工程公司应当在保持传统市场优势的同时,继续开拓如中亚、东欧、南美、北美、欧洲和澳洲等其他国家的市场。

【要素国际化和本地化】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传统优势是价格,同时,也以带动中国劳动力和中国设备材料输出为特点。但是,"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国家众多,情况各异,且多数国家对于国外劳动力和一些设备材料的进入限制越来越严,对于工程质量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对外工程承包不能仅有价格优势,还应重点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在合同许可的条件下,应在最大限度地采用中国设备材料的基础上,实现采购平台国际化,使包括材料与设备采购甚至劳动力的雇用逐步国际化和本地化。

(来源:国际劳务研究)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