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规划下 产能如何合理走出去
据悉,目前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正在共同拟定国际产能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对国际产能合作重点推进的区域、项目,以及投资的规模等都会做出部署安排。针对如何使产能合理走出去,记者联系到的各方专家给出了相应意见。
随着项目规模的加大,央企和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见。“比如说,有些项目可能最先是民营企业发现的,因为没有经济能力去推进,所以邀请国有企业参股进来。”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戴冠春表示。
从多地已经开工或正在筹划的项目中,可以看出,具体的行业因为各地优势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河北提出要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样板,重点推动钢铁、水泥、玻璃、电力、纺织服装及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走出去”。江苏将围绕轻工纺织、石化、冶金、建材等4个传统优势行业以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型电力、船舶和海洋工程等4个重大装备制造领域。河南省则围绕钢铁、有色、纺织、建筑、水泥、电力、化工等重点领域建立动态更新的重点项目库。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当前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的压力,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面对这一“阵痛”,企业需内外双向发力,通过自身转型创新和对外“走出去”。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拓宽转型升级道路,打开国际产能合作新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建议,扩大国际产能合作要注意两个方面:对内要降低国企和民企对外进行产能合作的门槛,刺激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加对外产能合作的投融资便利化程度;对外要结合当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组和转型的新机遇,鼓励企业积极、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表示,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最重要的是优势互补。目前,除了由国家层面主导之外,更多应该鼓励民营资本来参与和跟进。其次,在产能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意识别国别风险,一些法律和金融相关专业机构要走在企业前面,帮助企业调研和了解市场。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