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承包工程和投资注意事项
一、马来西亚投资合作环境概况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核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可成为进入东盟市场和前往中东、澳新的桥梁;人力资源素质较高,工资成本较低;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增长前景较好;原材料资源丰富;民族关系融洽,三大种族和谐相处,政治动荡风险低。
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法律、加强投资激励,以吸引外资进入马来西亚的相关行业。马来西亚对投资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主要是以税务减免或补贴的形式出现的,分为直接税激励和间接税激励两种。直接税激励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的所得税进行部分或全部减免;间接税激励则以免除进口税、销售税或国内税的形式出现。主要的优惠政策包括:
由于马来西亚投资法律体系完备、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各行业操流程较为规范,马来西亚的劳动力成本、社会福利成本和消费税都比中国低,加之其临近马六甲海峡、辐射东盟、印度、中东市场等独特的地缘优势,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来马投资经营。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与马中关丹产业园是首个中国政府支持的以姊妹工业园形式开展双边经贸合作的项目。2012年4月1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正式开园;2013年2月5日,马中关丹产业园举行了盛大的启动仪式,标志着"两国双园"模式的全面启动,将进一步推进双边各领域全方位合作。作为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示范项目,"中马钦州产业园"与"马中关丹产业园"这两个姊妹园区可有效利用中马双方的资源、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互补优势,提升区域发展水平,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互联互通。
1、制造业
马1957年独立后,制造业以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加工制造业为主,随着电子、石油、机械、钢铁、化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地位逐步下降,制造业成为马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马制造业发展平稳,但占GDP的比重逐年降低。2013年,制造业产值为1930.1亿马币,同比增长3.4%,占GDP的24.5%。出口金额5496.1亿马币,同比增长5.7%,占出口总额的76.4%。出口产品中电子、机械、石油、化工分别占25.9%、10.8%、9.3%和7.2%。主要出口市场包括东盟(占比30.8%)、中国(14.0%)、欧盟(10.3%)、美国(9.8%)、日本(6.1%)以及香港(5.6%)等。
2、建筑业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马建筑市场蓬勃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年均增长14.8%。金融危机爆发后,该行业受到重创。2006年,马宣布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启动部分政府工程和公共项目,建筑业开始缓慢复苏。2008年,马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了670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对马建筑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2013年,建筑业产值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总产值294.2亿马币,同比增长10.9%,占GDP比重的3.7%。
3、服务业
为促进经济多元化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马政府积极鼓励服务业发展,服务业逐渐成为马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吸收超过50%的就业人口。目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6.8%提高至2013年的55.2%,为马经济结构中最大的产业部门。2013年产值为4340.0亿马币,同比增长5.9%。主要行业包括批发零售(占GDP14.5%)、金融保险(9.1%)、政府服务(8.3%)、房地产和商业服务(5.6%)、通信(4.0%)、运输仓储(3.6%)等。
4、工资水平
2012年5月,马出台了私营领域最低薪金制,规定西马半岛员工工资不得低于900马币/月或4.33马币/小时;东马沙巴和沙捞越州和纳闽岛员工工资不得低于800马币/月或3.85马币/小时。大多数公司为员工提供附加福利,如免费医疗、个人意外保险和人寿保险、免费交通或交通津贴、年终花红、退休金等。马投资发展局公布数据显示,马制造业领域管理人员平均月薪3294马币到2.2万马币不等,非管理人员平均月薪分为普通工人879马币、技术工人和技师1828马币。马低端产业工人和服务业劳工比较缺乏,吸收外籍劳工的主要领域有制造业、建筑业、种植业以及部分服务业。目前,马尚未对中国开放普通劳务市场。
二、中企开展承包工程、投资合作注意事项
1、投资方面
(1)客观评估投资环境
中国投资者赴马来西亚开展投资合作首先应该客观评估其投资环境,主要注意以下问题:经济规模及产业优势;政府及各界对待外国投资的态度;投资经商的便利化措施;人文、语言及宗教环境;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及工作效率;经商习惯及民商法律制度;社会治安状况。
(2)适应法律环境的复杂性
马来西亚在独立前,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因此其法律体系受英国影响很深,成文法与判例法在商业活动中都发挥作用。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首先要注意法律环境问题,要严格遵守马来西亚各项法律规定,密切关注当地法律变动情况;聘请当地有经验、易于交流的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处理所有与法律有关的事务,涉及投资经营重大问题和合约谈判及签署,事先一定要听取专业律师的意见。
(3)做好企业注册及申办各类执照的充分准备
在马来西亚投资合作的起步阶段最大的困难是公司注册和申办各类执照。这些执照的申请程序复杂,文件繁多,审批时间较长,需要交涉的事务头绪纷繁。中国企业要对马来西亚关于外国投资注册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了解;聘请专门的公司秘书和专业律师协助处理有关申请事宜;按照要求,提前备齐所需文件,及时履行相关手续。马来西亚各类申请文件及公司文书均须企业法定代表人亲自签名,并加盖公司的正式印章。
(4)适当调整优惠政策的期望值
马来西亚政府虽然制定了多项投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但是这些政策不能自动获得,企业必须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政府根据企业情况酌情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中国企业要详细了解这些优惠政策的内容、申请条件及程序,适当调整对优惠政策的期望值,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向政府申请有关优惠政策。个别优惠政策的批准,可能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如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企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最终协调结果,因此,可能存在审批时间较长、政策内容会有调整等情况。
(5)充分核算税负成本
马来西亚的税收体系比较复杂,缴纳税务专业要求高。中国投资者要认真了解当地税收政策,仔细听取专业会计和税务人员的意见,充分核算税负成本,尽量选择在能够获得所得税减免的领域或地区投资。自2015年4月1日起,马来西亚政府取消销售及服务税,推行消费税(GST),绝大多数产品及服务开始征收6%的消费税。消费税对不同行业、不同商品的纳税额有不同的影响,投资者应充分咨询专业人士,了解政策变化后相关行业或商品纳税额的调整情况,准确核算投资成本。
(6)有效控制工资成本
2012年,马来西亚出台了最低工资标准,西马半岛为900马币/月(或4.33马币/小时),东马沙巴州、砂捞越州及纳闽岛为800马币/月(或3.85马币/小时)。企业工薪支出除工资外,还包括雇员公积金(EPF)、社保基金(SCOSO)及保险和年度花红等。中国企业需要了解当地劳动法令关于正常工资和加班工资的具体规定,精心核算工资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此外,投资者也应充分考虑马来西亚就业市场薪资逐年增长的实际情况。根据马来西亚雇主联合会历年发布的数据,马来西亚就业市场每年雇员工资实际增幅平均在5-7%左右,投资者对此须有充分认识。
2、承包工程方面
(1)抓住市场机遇
近年来,马来西亚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政府于2008年前后陆续推出五大经济发展走廊,2011年开始国家财政预算又拨出大量款项发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改善投资环境,缩小地区差距,全面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当前,马来西亚政府正在制定第11个五年计划(2016-2020),努力使马来西亚在2020年迈入发达国家行列,预计马来西亚将迎来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目前未来几年,马来西亚的计划实施的重点工程有吉隆坡槟城第二大桥地铁捷运工程2期和3期(MRT2,MRT3)、吉隆坡周边高速公路项目、南部铁路、马新高铁、边佳兰石油炼化综合项目、砂捞越纸浆厂、国家高速宽频网建设及巴贡水电站等项目。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开拓马来西亚市场,借助其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与中东国家的宗教联系,谋划进入东盟国家和中东国家市场的长远战略。
(2)选好经营方式
马来西亚推行一些大型政府私营化工程,这类项目往往需要马来西亚政府提供担保,向银行、金融公司或外国机构借款,因此中国企业如果想参与,必须选择有实力、讲信誉的当地公司作为项目合作伙伴,利用其关系和背景,共同实施项目。中国工程企业进入马来西亚承包工程项目,为跟踪项目和实施现场管理,建议在当地注册公司。
(3)实行本地化经营
马来西亚外籍劳工数量庞大。截至2014年底,马来西亚共有合法外劳207万,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种植业、农业以及家政服务业。尽管外劳技术水平不如中国工人,但因外劳用工成本较低,且马来西亚政府未对华开放普通劳务市场,外劳成为中国企业实施承包工程项目的必然选择。中方人员应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统筹管理,并在商务谈判、对外协调、现场管理等岗位聘用马来西亚本地人员,利用其熟悉本地政策法律和工程实践的优势,服务于项目的实施。
(4)量力而行
在马来西亚开展工程承包,业主会根据项目情况要求承包商具备一定资质,项目执行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融资能力和人力资源,跟踪谈判项目需要较强的交涉和谈判能力,洽谈项目合约需要较广的人际关系,否则会遭遇很多困难。中国企业刚进入马来西亚时要客观评估自身实力,重视困难,总结以往中国公司的经验教训,量力而行,找好市场切入点,不要盲目行动,贪大求全,一味追求大型或施工难度高的项目,以免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劳务合作方面
马来西亚尚未对中国开放普通劳务市场。根据中马两国政府达成的谅解备忘录,马来西亚自2004年开始向中国开放陶瓷、古建筑维护、木器加工以及家具制造四个领域,但是由于马方雇主提供的薪水较低,上述领域劳务合作尚未实际展开。此外,对于中资企业承建的部分大型项目,马来西亚政府允许承包商以个案审批的方式从中国引进紧缺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但需与雇主事先签订用工合同,约定工资及工作时间,并提前办好工作准证后方能入境。
4、其他应注意事项
随着马来西亚本地企业的成长,中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尽管仍保持技术优势,但价格优势已大大缩小,往往需要依靠中国对外优惠性质贷款打开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此类项目跟踪时间长、前期投入大,给企业带来一定负担。
由于马来西亚业主对中国企业了解日益加深,中国成套设备企业承建项目往往遇到业主公司不断压价,利润空间受挤压,且时有被业主公司利用、形成中国企业自相竞争的情况。
中国房建企业在马来西亚数量较多,一些非传统房建企业为保持企业周转运作而投身房建市场竞争,因房建项目利润薄,部分企业遇到业主拖欠工程款的现象。
总之,在马来西亚开展投资、贸易、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事前调查、分析、评估相关风险,事中做好风险规避和管理工作,切实保障自身利益。包括对项目或贸易客户及相关方的资信调查和评估,对项目所在地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分析和规避,对项目本身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等。企业应积极利用保险、担保、银行等保险金融机构和其他专业风险管理机构的相关业务保障自身利益。包括贸易、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类信用保险、财产保险、人身安全保险等,还有银行的保理业务和福费庭业务,以及政府担保、商业担保、保函等各类担保业务。
三、关于中企在马开展投资合作的建议
1、处理好与政府和议会的关系
马来西亚是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其政府、议会和法院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国企业要在马来西亚建立良好和谐的公共关系,首先要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主管部门和各州政府建立良好关系,其次要注意通过适当方式建立与当地国会议员和州议员的联系,反映和表达中国企业的愿望和诉求。
2、妥善处理与工会的关系
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企业要实现合理控制工薪成本,减少劳资摩擦,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就必须认真了解当地劳工法律,学会妥善处理与雇员和职工组织的关系。日常的生产经营中要与雇员和工会保持必要的沟通,了解雇员的思想动态,进行必要的疏导,发现问题苗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要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邀请工会成员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增加雇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并保护雇员的积极性,凝聚雇员的智慧和创造力。
3、密切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投资合作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和文化禁忌,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要深入了解马来西亚当地的宗教及文化情况,适当学习当地重要民族语言,并了解与之相随的宗教习俗、文化禁忌和敏感话题,这是中国企业与当地居民建立融洽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适当聘用当地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增加当地就业,促进企业发展,并借助他们向当地居民传递中国文化。
4、尊重当地的民俗民风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因此要时时处处尊重伊斯兰教的礼节,不能拿雇员的宗教习惯开玩笑;此外,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也要注意印度教的习俗。马来人是马来西亚人口比重最多的民族,民族自尊心强,与他们交往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尊重对方,不要谈及敏感话题。在马来西亚投资、生活,需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避免触犯禁忌,着装整洁,尊重宗教习俗。
5、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马来西亚注意环境保护,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开展投资合作,要遵守当地环保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在马来西亚,环保产业是独立的产业部门,市场上有专门获得政府许可的环保企业承担废水废料的处理业务。中国企业在开展投资合作时,要提前做好环保预算,按照政府要求把企业环保业务交付给专业环保公司处理,以免引起环保纠纷。
6、懂得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在现代生活中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资源,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媒体不仅广泛传播知识和信息,具有教育功能,而且媒体舆论还是公众对现实做出反应和抉择的主要依据,影响公共决策,发挥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应该懂得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7、学会和执法人员打交道
警察、税务、海关、交通、移民、劳动、消费及其他执法部门是维护马来西亚社会秩序的国家行政力量。对其辖区或权限范围内的居民或外国人查验各类证件、询问相关事项以及搜查某些地点,是马来西亚执法人员的职责,中国企业相关人员要学会与这些执法者打交道,积极配合他们执行公务,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文来源: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