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共搭金融平台两只基金助力中企投资拉美

近日,据中国进出口银行官网消息称,中拉合作基金正式投入运营,总规模为100亿美元。一年之内,中国相继成立了两只面向拉美的百亿美元投资基金,另一只为中拉产能合作基金,总规模达300亿美元、首期规模为100亿美元。

  据了解,中拉合作基金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7月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宣布启动的,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一同发起,总规模为100亿美元。

201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人民银行、外汇局会同国开行发起设立了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首期规模达100亿美元。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6月注册成立,并正式开始运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表示,中拉合作基金将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于拉美地区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产能合作等领域,支持中国和拉美各国间的合作项目,同拉美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需求及可持续发展愿景相适应,服务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据悉,另一只中拉投资基金是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由外汇储备、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首期规模为100亿美元,定位为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

  两只基金搭建融资平台

  中国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指出,近年来,中国对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项目金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上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投资类型更加丰富,从开始时单一型贸易公司,到后来的加工组装厂,到如今的工业园、研发中心等;投资领域更加广泛,从石油、矿产、农业到制造业、电力、交通和金融等合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牛海彬此前曾指出,从国内来看,中国已经成为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种贸易模式的结构主要是拉美国家出口原材料,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在中国经济增速减缓、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这种贸易结构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减少,国内制造业产能难以消化;二是拉美国家希望增加中拉经济关系的可持续性,能从中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获取更高附加值,减少依赖原材料出口产生的脆弱性。面对这种新情况,中国提出在贸易之外,加强与拉美投资、金融合作的战略可谓正逢其时。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秉承商业化运作、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理念,尊重国际经济金融规则,通过股权、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于拉美地区制造业、高新技术、农业、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和金融合作等领域,实现基金中长期财务可持续。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愿加强与境内外机构的合作,共同打造中拉合作升级版。

  目前,中拉产能合作基金已于2015年12月完成首单投放,为中国三峡集团巴西伊利亚及朱比亚两电站30年特许运营权项目提供了6亿美元的项目出资,三峡巴西水电伊利亚、朱比亚水电站竞拍总投资达138亿雷亚尔,约合37亿美元。

  据了解,根据中拉产能合作基金和中拉合作基金发布的投资领域,两个基金的投资方向会有交叉,比如拉美的制造业、农业、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科技技术等。

  “这几个领域都是拉美地区国民经济领域成长性好、中长期回报率可观并且资金缺口较大的行业,说明两只基金经过了前期深入的调研,通过科学的论证,在投资方向上把握了战略方向,瞄准机遇,有的放矢。”浙江外国语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唐俊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和中拉合作基金都是面向拉美的百亿美元投资基金。这两只基金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先后投入运营,说明中国对提质升级中拉贸易和投资的重视,凸显了在目前紧张的国际局势和增长乏力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和深化中拉产能合作的紧迫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综合理论研究室宋霞博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美洲开发银行的正式成员,并与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地区、国家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中国金融机构也已经在拉美设立分支机构。此外,巴西也成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的创始成员。

  为了支持中国与拉美国家开展合作,中方还承诺以对拉优惠性质贷款、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中拉合作基金和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等形式向拉美提供数百亿美元的融资。

  牛海彬此前曾表示,拉美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这导致拉美部分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困难,降低了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比如,阿根廷与债权人的纠纷使其难以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巴西高企的税率、利率和劳动力成本使得该国背负“巴西成本”的名声,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国的外汇制度也存在市场化不充分的弊病,委内瑞拉石油业的改革也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收益率和积极性。然而,最为令投资者担忧的还是拉美部分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性下降与地区经济整体增长率的下降。在委内瑞拉、阿根廷和巴西等国进行投资,企业将会在国际金融市场或者当地资本市场面临较大的融资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4-2015)指出,“对拉美而言,中国的吸引力不仅表现在对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上,也体现在中国作为全球性资本输出大国的新定位和作用上。无论是筹集其结构调整所需的资金,还是获得应急性优惠贷款,许多拉美国家都将中国视作重要的融资来源。”

  中国成立的这两只面向拉美的投资基金,为中国企业投资拉美搭建了投融资的平台,提供了百亿美元的融资。

  唐俊表示,两只基金通过股权、债券等国际通行的商业化方式运作,为中国企业投资拉美搭建平台,弥补在投资拉美方面资金普遍不足的短板,尤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民营企业摆脱融资难、成本高的困境,为中资企业安心做大项目、做强项目、做长项目提供坚实的支撑,解决后顾之忧,从而使中国企业投资拉美能更好地摒弃短线思维,立足长远发展,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

  “这两只基金的资助领域多有交叉和重合,主要契合习近平主席2014年7月访问拉美时定下的‘1+3+6’的合作新框架。基金的运行是习主席新合作框架落地得以实践的第一步。两只基金资助的领域如此相似,说明了习主席提出的这六大领域的战略重要性。”宋霞指出。

  另外,宋霞还指出,与以往的合作模式不同,两大合作基金同时资助类似的六大领域,体现了新合作模式和框架的两大亮点:一是,特别关注科技创新合作,这是以前所没有或极少强调的。在中拉重点合作的6大领域中,有2大领域是专门针对科技创新和高科技领域的,实际上,要实现推进其他几大领域的中拉产业对接,优化中拉产能合作,科技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二是,强调中拉的整体合作和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说明了中拉合作走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广范围。突破原有的贸易和投资模式,大胆进入高科技、金融等以前合作基础比较薄弱的领域。

  中拉金融合作拉动贸易发展

  中国商务部美大司认为,中国和拉美地区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成为进一步推动中拉经贸关系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唐俊认为,这种金融合作是贯彻中拉“1+3+6”合作框架和“3×3”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的创新之举,既有利于破除当前在中拉贸易中已趋于僵化的产品空间,促进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又能为中资企业投资拉美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对拉美的投资不断增长,成为双边经贸活动的热点。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为105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全球直接投资的8.5%。截止到2014年底,中方在拉美地区各类直接投资存量已达1061亿美元,占中国对外各类直接投资总存量的12%。

  中国商务部美大司指出,以贸易带动投资,以投资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已经成为中拉双方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和诉求。

  唐俊告诉记者,正如商务部美大司相关领导表示的那样,以贸易带动投资,以投资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已经成为了中拉双方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和诉求。两只基金的建立,正是在共识基础上回应了这种诉求,将中拉政府间的框架协议落到实处,让企业界的合作能够起到实效,收获实惠。

  同时,宋霞也表示,两只基金具有明确的资助领域,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更好的指导性和引领性,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带着优势产能走出去,激励企业创新,致力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融资方面为符合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宽阔而安全的平台。对于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外部资金的拉美国家来说,中方提供的优惠性贷款以及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不但可以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促使拉美摆脱对粗放型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

  “这两个基金都通过股权、债权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形式上类似。但它们的牵头单位不同,中拉合作基金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出资,中拉合作基金为注册在境外的有限合伙制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储备、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的一项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宋霞对记者说道。

就中拉之间这种合作对服务中拉关系的意义,唐俊表示,利于夯实中拉整体合作的经济基础,丰富中拉关系的内涵,还利于引领中拉下一阶段的经贸关系的发展。(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