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驻波兰大使馆的那个晚上
1992年9月30日晚上,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3周年,我国驻波兰大使馆在馆内举办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国庆冷餐招待会。当地各界政要、知名人士以及各国驻波兰使馆的商务参赞全都应邀成了出席嘉宾,我也很荣幸地作为江苏驻波企业唯一的代表,与各界宾朋共进了晚餐。
那一晚,我国大使馆从门口直到里屋大厅到处张灯结彩,在四周夜色的映衬下,使馆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那高高悬挂在门楣上的大红灯笼,随着送爽的秋风轻轻摇曳,给灯火通明的大使馆增添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穿过院子,步入宴会大厅,我立马产生一种回到家里的亲切感觉。只见使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脸上,都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大厅中央一长溜的餐台上,铺就了洁白的台布,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菜肴,只需略微一瞥,便有垂涎欲滴之感。
由于大使还没有正式宣布宴会开始,所以,不论是国内的应邀代表,还是他国的应邀嘉宾,大家都三五成群地站在一边低声交谈着。我和来自浙江、天津以及河北的几位代表们站在一起,一边交流着在波兰经商的体会,一边时不时地向宴会大厅入口处张望,看看出席的嘉宾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尽管我们对大多数嘉宾都不认识,但因为我们的身边站有使馆工作人员,他们时不时地低声向我们作些介绍,所以,我们最终对来宾还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就在我们几个人谈到兴头上时,有一位老外男子带着一位漂亮的女子兴冲冲地向我们直奔而来。那男子身穿西装,蓄着小胡子,好像早就认识我们一样,主动和我们握了握手。他身旁的那位女子着一身红色袍裙,眉心中间点有一颗红色美人痣,对着我们几个人莞尔一笑,并用英语向我们问了声好。就在我们感到有一点诧异的时候,那男子自我介绍起来,说他是印度驻波兰使馆的商务参赞,一直很想与我们中国的商界人士直接进行接触,今天碰上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掏出了自己的名片,并且指了指身边的女子,说这是他的妻子。于是,我们几个人也向这对夫妇自我介绍了一番,谈起各自的业务长项。
当大使向各位来宾致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并且宣布招待会正式开始之后,大厅里掌声四起,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原先三五成群站在一边交流的人们,转眼间站到了一起,互相进行着衷心的祝福。众多老外们拿起餐盘,争先恐后地向餐台涌去,动作麻利地将餐盘装了个实实在在。看着他们如此热爱中餐,中国同胞们都开心地笑了。使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波兰人很喜欢品尝中国菜,平时要是讲究起来的话,一定会去中国餐馆里用餐的。身临古色古香的环境,一边欣赏着柔和的中国轻音乐,一边品尝着色香味形声兼备的美味佳肴,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所以,他们一接到中国政府国庆招待会的请柬,自然感到十分开心,甚至还有人天天指望着过中国国庆呢。
和嘉宾们频频举杯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站着一位比较特别的男子,他戴着一副墨镜,身边还有两个保镖模样的人守护在一旁。他们手上没拿酒杯,嘴巴也没有动弹,只是默默地站着,眼睛不时地向四周看看。那是谁?我不禁向身边的使馆工作人员打听。原来,他是总统瓦文萨的秘书,是代表总统前来参加招待会的。在我们发现他之前,保镖们已经给他弄了点吃的东西。估计是为了形象,他才没有和大家站在一起自助用餐。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发现他们一行已悄然离开了。
酒喝下去了几杯,菜下肚了许多,我的身上也开始发热起来。就在总统秘书刚刚站过的地方,我再次发现了一个重要而又熟悉的身影。此人高高大大,一副壮实的身板,鼻梁上虽然没有佩戴墨镜,却也架着一副大框的茶色镜。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不久前看到过的签名售书排长队的情形,一下子就想起了那本书的封面上印有一个大大的特写人头像。他不是波兰前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将军么?有人说过,他退下来之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经常和平民百姓接触,经常出席一些聚会,有空时就写一些回忆录,谈谈过去,谈谈自己。我和周围的同胞们这么一说,大家立刻产生了一个和他合影的想法。正当我们商量用英语还是用俄语向他提出要求时,新华社记者汤德乔先生走了过来。他一听我们想和雅鲁泽尔斯基合影,便二话没说,走过去用俄语问道:“我的朋友想和您合影,可以吗?”雅鲁泽尔斯基微笑着朝我们点了点头。于是,我们聚在一起的4个人,各自手拿一杯红酒,站在了雅鲁泽尔斯基的两边。就这样,汤德乔先生很快按下了快门。合影之后,雅鲁泽尔斯基还和我们一一握了握手。我一边握着他那很是宽大厚实的手,一边用俄语向他道着谢。他微笑着说:“没什么,没什么!”我想借此机会和他拉呱一会儿,可不巧的是,这时有一个像是他老朋友模样的人和他打招呼并且走了过来,我只好作罢。
在我的印象中,那一晚的冷餐会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人宣布招待会结束。只是到了后来,大家不再忙着吃了,而是更积极地进行起了新朋友的结识和交流。
那一晚,我很兴奋,既因为和雅鲁泽尔斯基进行了合影,又因为从此结识了许多可以进行贸易合作的新朋友。而这一切,都是祖国43周年国庆招待会给我带来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