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红岩》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今年语文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中提到:“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
说起《红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被拉扯得很远,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代。那时我正迷小说,记得高二暑假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家中的书柜前找书看,可是家里的藏书我早就看过不止一遍了。我的目光在四大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中来回搜索,突然发现书柜最上面一排书的中间夹着一本陌生的红色书籍,拿出来一看,是一本很普通的有些厚度的书。书没有精美的装帧,大概是被翻看过很多次了,显得有些破旧。封面皱巴巴的,上半部分画的是一颗墨松傲然挺立在红色的岩石上,那红色像鲜血一样,很刺眼;下半部分黑底上赫然印着“红岩”两个字,黄色的字体格外醒目。我随手翻了几页,没有简介,没有序言,也没有跋,将近600页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要是换做平时,我也许就不会再往下看了,可那时我正闹书荒,饥不择食的我还是耐着性子看了起来。
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初的那个下午,35万多字的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根本停不下来。接下来的整个暑假,那本略显破旧的书被我前前后后翻了不知多少遍。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那段历史,天将破晓,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却因为有着一群在烈火中永生的人而看到无限光明。我并不知道《红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十八岁的年纪,也许对于信仰、对于共产主义还很懵懂,但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以至于后来上大学,作为学生代表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时,那一句句铮铮的誓言,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烙印在心灵深处的鲜活形象:写下“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江姐;被关在暗无天日的地窖里,带着脚镣手铐,宁肯自己不用,也要为将来战友们的越狱,挖出一条备用通道的许云峰;为了在复杂困难的绝境里,保护党的最大利益,伪装疯癫、长期隐蔽、忍辱负重的华子良;刚出生就被关进监狱,因营养不良而发育畸形,却聪明伶俐、机智勇敢、善恶分明的“小萝卜头”······
如今,在我的孩子书柜最显眼的地方,放着一本红色书脊的书,“红岩”两个黄色的字体依然醒目,这是今年我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当我在书店给孩子挑选礼物时,在形形色色的各类书籍中,一眼就看到它了。它还是当年的那个样子,没有精美的装帧,没有简介,没有序言,也没有跋,但是我毫不犹豫地选中了它。也许现在送给孩子还为时太早,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孩子会像当年的我一样,无意中翻开它,触碰到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对他以后的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期待那一天早日来临。
(汇鸿中锦 徐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