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三个故事 感恩三位伟人——《中国共产党简史》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简史》是一本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教材。用一个多月时间看完这本500多页的《简史》之后,我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个故事和三位伟人。故事和伟人都完完全全印证了“能”“行”“好”。
第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一年,即1920年2月,陈望道回到浙江义乌自己家中潜心翻译该书。由于精力过于集中投入,误将妈妈送进房间的粽子蘸着墨汁吃下了肚,却浑然不知。妈妈问他蘸了红糖水的粽子够不够甜时,他回答“够甜,够甜的了!”两个月之后,《共产党宣言》一书的翻译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文全译本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来,《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就是共产党人的“圣经”。从历史长河来看,有了《共产党宣言》,就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理论,就有了马克思义的中国化。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就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依据与《共产党宣言》密不可分。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三名女红军与“半条被子”。长征途中,当红军行进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那天晚上,徐解秀母子和三名女红军共睡一张床,共盖一条红军被。临走时,三名女红军将被子剪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老人。从此,徐解秀老人对什么是共产党有了切身体会。她说,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一半给老百姓的人。
故事说到这里没有继续往下写。但我脑子里却一直在想:从今往后,三名女红军晚上睡觉只能共盖半条被子了,这半条被子怎么盖?从今往后,徐解秀母子终于有被子可以盖了,半条被子可是实实在在给了他们温暖啊。对于三名女红军来说,她们虽然失去了半条被子,却赢得了整个民心。对于徐解秀老人来说,她通过半条被子得到了真真切切温暖的党心。
第三个印象深刻的故事讲的是一名红军干部。还是在长征途中,在翻越大雪山时,有位红军因身穿单薄的旧衣服而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为什么不给这位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指挥员,被冻死的这位同志就是军需处长。
读到这则故事时,我深深地为之动容。一位管理棉被棉装的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宁愿自己冻死,也决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首先让自己穿暖和一点,他的思想境界得有多崇高,他公与私的界线得有多分明。试想,假如他当时穿上了自己分管的棉衣,他还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吗?指挥员会因此而去处分他吗?但如果真的那样,还会有“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说法吗?还会有长征最终的胜利吗?
读《中国共产党简史》,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我为中国出现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这样的伟人而感到十分庆幸、十分自豪,对这三位伟人情不自禁生发出感恩之情。假如没有毛泽东,假如遵义会议没有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人民将一直处于暗无天日之中,中国将一直处于被动挨打局面。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让中国旧貌换新颜,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
假如没有邓小平,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推恢复高考制度,我们在最佳年龄段所接受的教育就仍然会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要想进入高等院校,就得有资格,而资格则是“手上的老茧”。假如没有邓小平所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假如没有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推进改革开放等系列谈话,我们的生活就一直处于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状态。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在站起来、富起来之后,我们最庆幸的一件事,就是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带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使我们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变得强大起来。
概括起来说,读完《简史》全书,我的感想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是一个人翻译了一本书,带来了一个主义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100年历程充分说明,这个主义行。
二是三名普通党员送出去半条被子,一名党员干部因公私分明而牺牲掉自己的生命。中国共产党走过的100年历程充分说明,有了这样的党员和党员干部,这个党能。
三是三位伟人为我们解决了挨打、挨饿、挨骂局面。中国共产党走过的100年历程充分说明,有世纪伟人引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
(汇鸿中锦 周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