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缝隙中寻找永恒


南京升州路与中山南路的交叉口,有一片徽派和民国建筑风格交融的历史文化街区——熙南里,这里以著名的甘熙故居为文化依托,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战乱和硝烟,目睹了人世间无数次的悲欢和离合。

如今它静静地在这里,安详地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缓缓地摇着蒲扇,将南京过往的故事娓娓道来。

甘熙,字实庵,生于1798年,去世于1853年,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早年就读于钟山书院,师从散文家姚鼐。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总占地21000余平方米,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这里认识甘熙是一件幸事,可以拜读他有趣的灵魂。甘熙博览群书,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他是南京的观察者、叙述者、描摹者,他常写关于南京方志著述——《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不一而足。晚清的江宁有他,文人的行列里有他,篆刻书法的人里有他,训诂的学者里也有他。

对甘熙的了解越深,便会越发觉得熙南里是饱含诗意的。

从马头墙后爬上来的微光把影子钉在墙上,赭石的窗栏雕着细密的花纹,“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里粉壁黛瓦、雅致风华的江南建筑风貌凝聚了南京历史文化之魂,显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更展示了一个城市的人文和艺术水平。“尘埃不到窗扉,坐听幽林一鸟鸣”的意境大抵就是这样。

漫步熙南里,可以观景色、忆往昔,闻书香、品咖啡,尝美味、赏金陵。

穿过熙南里的中心大板巷,离开热闹的仿古集市,沿着蜿蜒的巷子,来到曲径通幽的深处,不经意地瞥见一处大隐隐于市的“三余书社”。都说疫情之下,书店已死,这三余书社偏偏逆势而行,冷静中带着兴奋,平和质带着倔强,在疫情稍许缓和的当前,静静地迎接来往书客。

“三余”,取自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读书三余,寻找时光的缝隙,在此驻足,便可拥抱一方天地,感受昼夜交替,细嗅一页书香,在永恒的时光中望着那无尽诗意的远方。

推开门,整个空间弥漫着书卷的墨香与咖啡的醇香,咖啡师在吧台娴熟地出品咖啡,书客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安静地阅读。在那一瞬,如同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抛开了世间所有的纷扰,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聚焦在这里,让每一个自我,与他人,共享一个界限模糊的思考空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书社内的书籍,大多都是市井烟火、布衣蔬食,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大概便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城市的一隅,慰藉着现代人疲惫焦虑的内心。

这里,有心灵自由的记录,有布衣寒窗的风月往事,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却昭示了生命本质上的尊严。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一世浮生一刹那,一程山水一年华。

三余书社,在时光的缝隙中寻找,生命的永恒与一瞬。

  • 分享:
活动报名
企业名称:
姓名:
职务:
手机:
备注: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