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需要弹性供应链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国内的供应链产生了巨大冲击,数以万计的工厂被迫停工,劳动力被隔离无法自由迁徙。由于病毒爆发,世界规模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也被迫一度停产,即使在2月中上旬开始复产,但实际状况是工厂并不能满负荷运转,部分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中国的产品供应能力被严重削弱,考虑到中国大部分工厂和产业位于全球供应链的上游供给端,因此2月份的供应中断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甚至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还要剧烈,根据美国西海岸港口数据,仅洛杉矶港到港的标准集装箱数量在2月份就减少了22.87%。


洛杉矶港到港集装箱量同比变化(%)

将这次疫情与2003年的SARS疫情相比较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显然两者的差异是巨大的,抛开两种病毒显著不同的医学特性不谈,两次疫情发生的时代背景就不一样:

1.我国经济实力经过20年连续跨越式发展,2003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4.31%(来源:世界银行),而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几乎翻了两番达到了16%左右,形成了体量庞大覆盖面完整、结构相对合理的制造业体系,在世界供应链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若中国国内供应中断,全球供应链受到的打击也比17年前程度更严重。

2.2003年,中国刚刚加入WTO,享受自由贸易红利,房地产市场改革、人口红利等共同作用使中国经济出现爆发式增长,而近年世界贸易环境恶化、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外部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当前阶段我国较17年前可动用的全社会物质资源、科学技术和无形资产都已增加了数倍,应对的疫情的政策手段和选择也更丰富,战胜疫情是早晚的事。

3.与17年前不同,今年疫情产生的更严重问题出现在3月——病毒开始在全球大流行,全球需求终端市场受到影响,引用各位奋战在本次贸易危机前线的业务员的话来说,就是“2月份还在担心货物如期交货,3月份就开始担心客户撤单的风险”。虽然中国国内的疫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努力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其他国家的疫情开始蔓延,与疫情共同发展的还有人们普遍的恐慌情绪,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物质短缺的情况,商店超市的货架或多或少被抢购清空了数次。于是病毒造成了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种双重冲击,即供应链冲击与需求冲击两者相结合,在供应链上下游两端同时制造了危机。

以上表明,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将当前的疫情与SARS病毒爆发简单相比是不合适的,不论是病毒本身还是目前为止的次生危机来说,造成的影响规模、程度和受影响的对象都是千差万别的。

在短期,我们担心的是财务难题,随供应链断裂而来的资金流中断,个人需要偿还信用卡、各类贷款、各类生活开销,公司需要支付当期的运营费用、应付账款等等。在长期,不少人认为全球供应链格局会因此改变,如果说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是产业转移的软约束——产业转移的意愿,但只要和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做生意就没有太多影响,况且当前摩擦已经缓和,暂时不是产业转移的第一考虑因素;那么本次疫情的爆发为产业转移提供了硬约束——如果不将部分产能转移出中国、不进行供应商的多元化选择,那么产业链将完全中断,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所幸目前状况是,由于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促使企业不断追求采取精细化生产,而众多产业布局在中国的“性价比”最高,因此供应链环节面临的选择十分有限,产业转移需要至少数年的时间。

虽然病毒在世界各国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但是大部分企业的反应却是相同的——大部分企业在此次疫情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原因不仅在于这次危机是一次“黑天鹅事件”——无法预料、风险发生的概率极小并引发的损失巨大,站在供应链的角度看,更在于供应链的脆弱性:

1.采购精细化:严格根据订单、生产计划对原材料进行“实时采购”确实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但也降低了应对供应链突发冲击的抵御能力。

2.供应商单一:往往企业会与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信赖的熟悉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并疏远与供应链外其他企业的关系,在供应商单一的情况下,如果上游供给出现问题,无法迅速找到可靠的替代供应商。

3.供应链环节之间信息闭塞:一条供应链中存在众多环节,但是大多数企业只对与自己紧邻的上下游企业有比较清楚地了解,而对于离自己较远环节、层级的其他供应链企业信息获取既不及时,也不充分。

在类似自然灾害发生时,企业如何应对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加强对供应链上下游其他环节的了解程度。在情况允许时,不仅了解自己的供应商和客户,也要对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多一些了解,提前掌握市场变动信息将使自身处于主动地位,主动调整永远好于被动的受限。

2.了解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可以根据供应链各环节受冲击后导致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大小,和此环节的企业出现问题后对企业业务影响的程度大小这两个维度,识别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在整条供应链中的重要性,并且着手为关键环节出现问题的情况寻找解决方案。

3.重视从业人员的经验而非专家的理论建议。在全新的病毒疫情下,各领域为数众多的专家建立了各类复杂的理论模型预测疫情的走向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但是目前为止病毒本身的众多特性并不为人所知,不同专家的预测结果也大相径庭——众多不同的结果就像是对所有未来可能性的完备性描述,总有一种是对的。因此,各类专家的意见是必须的,但是必须结合从业人员的丰富经验。

4.避免供应链中的专用性。虽然独一无二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对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利润必不可少,但是如果体现出过度的专用性特征——只能被极少数或者唯一供应商提供,那么就会大大增加供应链的脆弱程度。

5.利用疫情加强供应链各环节的紧密程度。供应链中从上到下各环节都是联系紧密的利益相关群体,如果能在困难时期对客户、供应商甚至是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难么将更有效地建立持久的信任关系和声誉,这也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为疫情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动力。

虽然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一条供应链就像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在自我演化中寻找最优解。比如建立多元化供应体系或者保持单一供应商哪一个更占优、精细化采购还是保留一定的采购冗余等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需要企业在供应链中存在一段时间后进行自我调整,寻找最适合自身的策略,实现在供应链系统中的进化。

  • 分享:
活动报名
企业名称:
姓名:
职务:
手机:
备注: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