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家的旧海报

一生节俭的姑父在村里修路的时候捐了十几万。像很多报纸宣扬的事迹那样老套,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个很平凡的人,所以也注定了这是个平凡又老套的故事。不知为何,一看到有人穿军装,我想起的便是他和他们家的旧海报。

从2000年我有记忆到现在,姑父家的墙从砖块变成水泥,水泥上又粉刷了层漆,但他们家的海报一直方方正正的贴在墙上,或许是经常擦拭,一点灰尘都没有。海报是现在市面上很难看到的,一群军人向红旗敬礼,每次看到都能联想到“新中国”“希望”等。我猜想,他年轻时候一定是当过兵的。

父辈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确实没有几个舍得大手大脚花钱的,但姑父的节俭有点特别:时光像是从来没有带走他任何东西。他的衣服一直是从前的那几件中山装,洗得有些发白了,甚至还多了几个补丁;车是十几年前的那辆,帽子也是十几年前的那顶。要不是他脸上的褶子越来越深,完全可以和旧照片里的他重合,他还是曾经的他,寒酸又生猛。

城际公交便宜又方便,五块钱能坐十几里路,但他一个七十几岁的人,推着自行车就能骑到目的地。姑姑去世得早,他一个人打理五六亩田,每年卖粮也有几千元的收入。平日里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不是节日里很少在他们家的桌上看到肉。液化气都退伍了,他们家还烧着柴火。照理说不该这样的,哪怕退休工资再少,几个孙子孙女都工作了,又怎么会少了他的花销。

姑父是个退休的村干部,在村里还是很有公信力的,谁家吵架了都要找他掰扯一番,哪家办红白事也要他去安排席位。他的话很少,不像从前的老一辈,动不动就有一篓子话要说。但只要一说到修路,他的面部就会十分生动,话也会停不下来。

从前他就很爱问我,“你们家那边通水泥路了没?”“嗯,通了。”然后紧接着,“你外婆家那边有没有通水泥路啊?”那个架势,像是要问完我所有亲戚家的路。在我长大的二十几年时光里,我们除了修路,几乎没聊过别的话题。

他当村干部的时候就每天愁,村村都通水泥路了,就是没有通到他在的那个村。后来有消息说修路了,他高兴地喝了四五两白酒,那是我第一次听他哼歌,脑袋直晃,像个小孩子。真的开始修路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六十几岁了还跑去每天看进度,有空的时候还带铁锹帮他们撬砖头,生猛得不像个老人家。

可是砖头块都翻完以后,村里突然资金紧张起来,施工停了,只剩下一条长长的泥路。还好路的后面是条河,通往大路的河,下雨就得划船到对面的马路。于是,他又消沉了几年,直到村里要修水电站,同时也拨了些修路的款下来。但是资金不太够,所以村里的企业家都伸出了援手,还有这位老人家,他献出了一生的积蓄。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农民节俭了一辈子,存下来的十几万积蓄,一下子就捐掉了。过去我一直觉得,这是报纸上才会看到的无私故事,直到有一天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的村干部身上,发生在我的身边。姑父真的是个很平凡的人,从来都没有跟上时代过,他们家的海报都不曾更新换代。这也是个平凡的小故事,但一直提醒着我,即使力量微薄,也可以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锦公司  吴莉

  • 分享:
活动报名
企业名称:
姓名:
职务:
手机:
备注: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