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对外投资合作领域重大风险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一、走出去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是政治风险。我市企业开展的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大多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沿线国家政治制度各异,部分国家政局持续动荡、执政党频繁更迭、对外政策反复调整等,均对企业走出去构成潜在威胁。2011年利比亚战争撤侨,涉及南通10多家企业3593人,超过全国撤侨比例的10%。2015年也门战乱,南通三建从也门撤回150多名建筑工人。
二是经济风险。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风险居高不下。我市企业多以基础性投资为主,资金投入大、周期长,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部分沿线国家法律体系不完善,企业在这类国家投资存在较高的税务核算、专利保护、违约解约风险。某些国家还打着“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等旗号,助长排外主义,抬升企业对外投资成本。
三是社会风险。部分国家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以我国公民和中企资产为目标的劫持、袭击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国家国内治安形势恶化,严重威胁海外项目和人员安全。企业在海外实施的基建项目“点多、线长、面广”,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好征地和移民安置问题,要和当地民众、非政府组织、部族宗教势力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妥善处理因项目实施产生的利益纠纷。
四是管理风险。境外项目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形象,企业必须要树立“大安全”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杜绝生产、设备、人身事故,确保投资安全、形象安全和人员安全。我市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合规管理、质量管理、员工管理等方面也都面临“水土不服”问题,部分企业与当地社会各种关系处理要投入很大精力,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五是公共卫生和自然风险。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我市外派日本技能实习生就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失去联系2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走出去也造成巨大损失。对外劳务业务基本暂停,人员无法派出、签证过期及暂停申请,外派人员出境后被项目所在国拒绝入境,入境后需要隔离观察等,均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注重企业走出去引导,加强境外项目管理和海外利益保护,着力防范化解对外投资合作领域各项风险。
一是构建走出去安全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南通走出去综合服务水平,构建咨询服务、金融服务、人才培训和风险保障四支团队,积极探索建立对外投资合作领域海外安全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风险防控责任四大机制,防范化解走出去风险。
二是建立走出去风险预警平台。与北京安库等专业安全机构合作,利用走出去服务网、微信公众号等,长期发布境外风险提示信息,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编印《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合作指南》、《东盟国家工程承包指南》等资料,帮助企业规避和防范境外风险。
三是保护走出去企业海外利益。与中信保、人保财险等保险机构对接,积极引导企业投保海外投资保险、境外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和绑架勒索险,确保海外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从源头上降低走出去风险。
四是强化走出去企业安全管理。印发走出去境外安全和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文件,举办企业海外合规经营培训,开展境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不定期召集外经企业负责人座谈、调研,要求企业强化海外合规经营管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加大境外安全投入,做好境外安全保障工作。
五是加强走出去人员行前培训。在外派人员适应性培训中增加境外安全预防处置和爱党爱国方面内容教育,要求外派人员做好自身安全保护工作,提醒劳务人员不要因贪图小便宜而被境外反华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所利用,出卖国家相关情报,做出有损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情。
三、下一步打算
1.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海外利益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市政府各部门、海外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间的相互合作。当企业海外利益遭受实际损害或面临威胁时,各部门共同协作为企业提供有效援助。引导风险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海外业务提供贴身的风险评估、防范和维权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降低风险。
2.构建企业境外联络网络。完善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加大市场信息的搜集,做好信息配套服务,节约企业成本和精力,帮助企业充分了解海外投资风险源、提前发现风险点、及时编织防控网,最大限度减少或规避负面因素。
3.建立南通走出去专家团队。根据目前企业国际化人才普遍缺乏实际,通过与中字头商协会、央企、高等院校等合作,探索建立从事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制定的技术型人才团队,建立熟悉沿线国家语言文化、法律法规、投资政策的管理型人才团队,建立评估风险、制定战略的顾问型人才团队,助力企业安全走出去。
4.强化企业走出去业务监管。要求企业高度重视企业形象建设,在做好当地政府工作之外,综合考虑东道国的各派政治势力、民族种族、宗教信仰、非政府组织影响,与之建立广泛联系与常态化沟通机制;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完善合规管理体系,强化合规训练,提升企业合规意识及能力;尊重东道国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自觉保护劳工合法权益和当地环境,降低经营风险。
5.充分发挥境外保险保障作用鼓与相关保险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建立政保企合作机制,引导、鼓励保险机构丰富相关走出去险种,延伸境外保险保障服务,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企业,提供全方位一揽子保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