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奋斗 不负韶华——访公司孟加拉市场奠基人崔建桂

“回顾37年的职业生涯,最自豪的是开拓了孟加拉市场,成功地打造“JSTEX”品牌,最遗憾的是没能守好这个市场。”——这是采访中,他说的最令人动容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外贸生涯的一个缩影。

追溯一路奋斗的时间坐标

1982-1986年,初入职场阶段。初到公司的崔建桂首先被分配到财务科,不仅每天要完成高强度的手工记账工作,还要坚持自主学习,提升工作技能。为弥补学历的短板,在公司的统一安排下,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培训班,通过3年的学习顺利通过自考取得了本科学历,为他之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1986-1988年,苏北扶贫阶段。1986年4月,组织上安排崔建桂参加省政府赴苏北扶贫团。接到通知后,他立即放下手上工作,参加扶贫培训。5月初,培训结束,崔建桂就被分配到淮安市南马厂乡开展扶贫工作,扶贫任务是建设麻纺厂。那一年,年仅24岁的崔建桂开始挂职担任厂长。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更没有资源,面对种种困难,他积极想办法、努力找对策,请求公司支援5吨钢筋,用60辆凤凰牌自行车去换生产设备……在他的多方努力下,麻纺厂建设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并在一年内完成土建、工人培训。之后又利用公司的资源为麻纺厂承接订单,拓展销路。1988年5月,两年挂职期满,组织上要求所有挂职干部必须按时归队。那时的崔建桂正在工厂干得热火朝天,尽管当地领导再三挽留,他还是毅然选择服从安排,回归组织。两年的锻炼,令他积累了很多干事创业的经验,工作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1988-1992年,学做货源阶段。再回到公司,财务科已经没有合适的岗位,崔建桂被安排去了新成立的开发科,开始学做货源,起先负责苏北,后来逐步延伸到苏南。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他常常背个网兜装上生活用品一出差就是大半个月,常驻工厂,负责安排生产,检查产品质量。对货源知识一窍不通的他,总是积极向当时公司的“老法师”学习,向同事学习,同工厂师傅们一道讨论如何解决质量问题。虽然开发科最后由于市场原因导致解散,但4年的货源经历为他后面转战业务积累了丰富的工厂资源,也学到了纺织品生产过程的基础知识。

1992-1997年,劳动服务公司阶段。开发科解散后,崔建桂调至劳动服务公司(现太平南路585号)任副经理。那时的劳动服务公司已是资不抵债,账面只有500元,约60万元抵债来的服装库存,还欠着大公司100万元……面对濒临倒闭的企业和一帮急需培训就业知识的半大孩子,他没有退缩,积极应对挑战,用雷厉风行的手段,整顿纪律,清理库存,变更公司名称为“江苏省易通贸易公司”,并合理规划两层的办公区域:三楼除自用办公室外,开设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现代摄影公司;二楼以40万/年的租金出租给南京商业银行(南京银行前身),一楼开展彩电、音响等电器的内销业务。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1993年底一通公司已经彻底盘活,实现扭亏为盈。恰逢当时原料市场价格实行双轨制,在有货就是王道的年代,他利用多年前在苏北建立的关系,采购原料销售到苏南(那时1吨原料苏南苏北价格差2000-3000元),赚取丰厚利润,不仅很快还清了大公司100万买楼的欠款,也为公司积累了一份宝贵的资产。1994年,大公司内部整合,将几位员工调至易通公司,崔建桂顺势开展外销业务,到1997年回大公司时,外销一块已经做到五百多万美元的规模。

1997-2005年,加入亚太阶段。1997年公司改制,崔建桂选择回到公司,担任亚太部副经理。那时公司有规定,副职必须开展业务,为适应这一规定,毫无英语基础的崔建桂选择自己开拓业务,起初由同办公室的同事每天轮流帮忙翻译传真,他边学边记,经过半年的努力基本可以独立用英文发传真开展工作,并在一年内成功开拓了第一笔4000美元的业务。第二年,业务规模达40万美元,之后规模保持逐年增长,也成功打开了孟加拉市场。

2006年至今,成立达泰阶段。2005年,崔建桂的孟加拉业务已经做到全国领先。在业务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他顺应公司改制大势,于2006年1月成立子公司达泰公司,继续深耕孟加拉市场。尽管后来由于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逐步萎缩,但作为孟加拉市场的开拓元老,在当地纺织届素享良好声誉,也成为公司内外新一代外贸业务员开拓孟加拉市场的敲门砖。

探索孟加拉开拓印记

一次巨额索赔换来第一次亲密接触。最初从事外销业务主要针对南美市场,在一次交易会上发布的孟加拉信息,引起了崔建桂的关注,对那片空白市场产生了兴趣。1995年,尚在易通公司的崔建桂借助大公司平台正式与孟加拉开展业务。一笔与南京东亚合作的60万米订单,客户认为有质量问题要求索赔,促成了崔建桂的第一次孟加拉之行。第一次谈判,面对对方20多人强硬的赔偿态度,他顶住压力,并未妥协,几经斡旋,最后商定了三方都能接受的调解方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通过这件事,他不仅积累了外贸业务中风险事件的处理方法,提升了风险防范能力,也与当地客户建立了更为稳定的合作关系,诚信经营的企业形象获得了认可,业务量也逐步攀升。

从0到1,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些人,业务开拓的基因已经深入骨髓。这句话在崔建桂身上得到了印证。1997年,初到亚太部的他,没有助理,不懂英文,开拓业务几乎是无稽之谈。可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一边努力学习英文,克服语言障碍;一边请求合作的代理商给予支持,寻求商机。他说,人被逼到墙角退无可退之时,总会杀出一条血路。正是这种拼搏精神,支撑他一路摸爬滚打,一路发展壮大,不仅成功地打开了孟加拉市场,也拥有了独当一面的业务开拓能力,自此逆势翻盘,高歌猛进。

等待机会不如主动创造机会。2000年以后,崔建桂的孟加拉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当地积累了较高的知名度。他说,没有人天生会做业务,但是只要你想干,愿意动脑经、花精力去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不论多苦多累,他每年坚持出差孟加拉四、五次,每次出差不少于20天,每天早出晚归,拜访客户。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行商精神,让他有机会将孟加拉十大纺织公司攻下九个,在业务鼎盛时期,合作的主要客户多达30多个。在孟加拉的办事处,也从最初的2人一路发展至40人。

永远不把眼光局限在现有产品和客户,要保持时刻捕捉新机遇的敏锐度。凭借对市场的精准判断,依托公司强大的资源支持,崔建桂不再局限于面料单一产品,逐步转向服装市场,主攻大客户,走高端化产品路线,业务也得到了迅速的拓展。他在销售面料的同时,通过客户驻孟加拉代表处积极宣传公司产品和形象,努力争取孟加拉不具备生产能力的服装订单引入国内生产。通过高品质产品和个性化服务,让诸多品牌大客户对崔建桂的专业能力表示肯定,对公司的雄厚实力表示信任,由此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以匠人之心对待每一位客户。办公室里,那些来自客户的感谢证书、那些饱含着深厚情谊的照片、摆件,都是他在孟加拉二十多年风雨征程的见证,也是对他与合作伙伴一路携手共进的肯定。从产品到服务,这些年他不断打磨自己,只为提供最优质的客户体验。挂钩、笔记本、台历……那些精心准备的小礼品,总会不定期地快递给每一位客户,这个传统一直保持至今。他坚持深耕“JSTEX”品牌,不遗余力地宣传公司形象。那一件件小礼品,都专门打上“JSTEX”字样,融入公司的元素。他用自己的力量,让“JSTEX”品牌在孟加拉市场发扬光大,让每一位客户都耳熟能详,他所在的公司叫“江苏省纺”。

创业维艰,守成亦难。回忆开拓孟加拉市场的这些年,崔建桂感慨万千。种种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切身体会。当他的努力为公司年轻业务员进入这个市场铺平了道路,他感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自豪与欣慰;未能把握住孟加拉市场新的发展机遇期,他感到失落与惋惜;面对苦心经营的市场一点点流失而无可奈何,他感到痛心与遗憾……

时光不可逆  且行且珍惜

他说,年轻的时候,想着要为公司好好奋斗一辈子,转眼就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好在这些年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不折不扣地完成了组织交办的任务,也是对职业生涯无悔无憾了。时光匆匆而逝,青春只有一次,他衷心希望年轻人都能珍惜当下,勇于奋斗,方能不负最美韶华。

作为前辈,他深情寄语后辈青年:

要坚持学习提升。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持续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积累更多的能力和才华,在他日必有用武之地。

要善于反思总结。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问题中总结经验,身处逆境更要越挫越勇,寻找改进提升的突破口,避免重蹈覆辙。

要懂得自我加压。人生的磨练更像是台阶,每一步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要不畏艰难,化压力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要相信年轻无极限。

要勇于艰苦奋斗。年轻的时代是最适合创业、最容易出成绩的时代,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要敢于吃苦,积极作为,将所有的经历幻化成为一生受用的财富。

要学会脚踏实地。人生没有捷径,不能有投机取巧的心态,要认真做事,诚信做人。

要做好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方向,合适的岗位,并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才能不负此生,不虚此行。

要放大人生格局。一个人的格局,决定着他未来能走多远。既要能沉下心来认真提高自己,也要能展望未来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

看似一路开挂的人生,其实暗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为人称道的成功背后,是道不尽的辛劳付出。

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

  • 分享:
活动报名
企业名称:
姓名:
职务:
手机:
备注: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