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美经贸摩擦事件漫谈

对于一名从事投资工作的人来说,需要及时关注会对经济发展、行业走向和资产价值产生影响的各种事件。近来,在我的工作中——所投项目梳理、投资会议讨论、参加论坛学习,中美经贸摩擦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随着讨论越来越多,对此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

随着GDP总值不断增加,中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发展的战略,但是仍旧引起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因为国力地位对比发生改变,中美经贸摩擦或早或晚都会发生。对于美国来说,为了本国利益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国是必由之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之后,一直奉行的是美国优先策略,推行的是对美国有利的政策。如强调买本国工人生产的本国商品,对在美国设厂的企业给与优惠,达到制造业回流的目的;在国内大力推行减税政策,降低企业税,鼓励企业回流到美国进行长期投资;针对国内的非法移民问题,美国试图通过修建“边境墙”来解决。其中有的政策饱受诟病,但是只要对美国有利,政府仍然会实施。

在中美经济贸易摩擦出现之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面临着高杠杆、高库存、高能耗、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等问题,政府审时度势开始进行经济改革。而这个时候中美之间爆发经济贸易问题无疑让改革进程雪上加霜、难上加难。经济增长的动能从出口与投资转换为消费需要有一个过程,当出口引擎渐弱,其他动能必须快速补充,在国内经济形势面临的诸多挑战还未完全解决时,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本次贸易摩擦早在2018年已经开始,市场前期受到影响较大。事件伊始,市场预期这不过又是一轮“口水仗”,随着关税政策的不断加码,事态愈演愈烈,给没有做好准备的市场来了一记当头棒喝,市场主要指数快速下跌,并且到现在仍旧没有回到历史高位水平,影响深远持久。

2018年贸易摩擦之后,中国和美国之间也就该问题进行了磋商与协谈,但是到目前为止,谈判反反复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没有收到谈判成效。对于这种反复无果的情况,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美国对华政策以后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受人掣肘。

对于这条遏制与反遏制之路,既然无法避免,那么只有坦然接受,以积极的姿态、丰富的应对措施来保证国家利益。从国家层面来说,在正确认识形势的严峻性之余,更需要的是充分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磋商结果,制定正确发展方略,坚定信心进行改革开放,专注和着力于国内经济发展,修炼自身本领,在外在打击来临时能扛得住、能反击。同时,在微观的产业和企业层面,中国也需要继续坚定地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把核心技术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建立起来,把以本国企业为核心的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起来,培育出一批“顶梁柱”,使自身在面对更多可能的摩擦和纠纷时掌握市场话语权。在第一波冲击之后,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和企业家已经提前做出了布局,如华为已经在国产芯片研发、制造中预先布局。当今年事件升级之后,市场情绪比较稳定,投资者看待此事也更加理性和从容,甚至由于华为在面对限制时的强硬表现,激发了更多的民族自信心。

已有学者研究指出,本次经贸摩擦尽管短期内冲击较为显著,但目前的增加关税等举措对于经济整体和长期影响比重并不算高,加之当前国内经济转型逐步推进,消费升级对经济的支撑能力逐渐变强,国家对于认知经贸摩擦的正面引导以及企业和民众对政府政策支持度也较高,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时的“缓冲垫”在不断增厚。

相信经过此次经贸摩擦事件,我们也都清醒的认识到,只要中国经济不断向好,中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那么无论此次中美经济贸易摩擦最后结果如何,以后诸如此类的大大小小事件会频繁发生。因此,首要问题是认识到事件的持续性和长期性,这种外在的长期不确定性会确定的持续发生,以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紧抓发展机遇,增强国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则能在以后的冲击来临之时 “任尔东西南北风”。

  • 分享:
活动报名
企业名称:
姓名:
职务:
手机:
备注: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