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房之变 往事依依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21世纪,我一共搬了三次家。一次又一次搬家,既留下岁月流逝的足迹,也刻上历史沉淀的印记,更闪烁着社会变革的亮点。

我家第一代住房是解放初期建的三间土墙草盖的草房,又小又矮。因多年失修,“起风拿绳,下雨拿盆”是常事。有一天突然刮大风,当时只有我和婆婆在家,用绳系上砖头,想把屋上的草压住,可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济于事,只好眼看着大风把屋上的草卷走。见天了,必须尽快修补,当晚婆媳俩在煤油灯下忙着搓草绳,心中造间新房子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正值计划经济时期,买什么都要有计划,凭票供应,没有票也得有张批条。为购买造房材料,我说尽好话,麻烦了许多人。砖头、水泥、木行条、椽子、石灰等,分别是从石港、白浦、河口用小船一次次地运回来。最难忘的是,最后还差两根椽子,我跑了三个来回。供销社的人说:农用物资,一定要凭票供应,只好两手空空回了家。这时木匠师傅告诉我:修理厂建房,多了一些材料。我急忙跑到工业办公室,找领导批了一张条子,再去修理厂,终于买到两根椽子。建房的经历真像鸟儿衔窝,东寻西找,很是艰辛,在许多人的帮助下,我家第二代房子建成了。三间房的材料都是拼拼凑凑,墙体下面是灰色碎砖,上面是红砖,瓦片有大有小。

到了1999年,南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建火车站,我家面临拆迁,安排自建楼房,建起了246平方米的楼房,这是我家第三代住房。防震结构,三面阳台,还有个六角形亭子。屋面盖的琉璃瓦,外墙全贴白瓷砖,此时市场全部开放,资源充足,建筑材料应有尽有,任凭选择,还送货上门。这幢楼房两面环水,站在阳台上,清风徐来,碧波荡漾,心旷神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一片生机勃勃,家乡高楼拔地而起,这里也成了数万人的新村。

2008年,我家经历了第二次拆迁,搬进了小区的高楼,住进了第四代房子。两大套房子,每套120平方米,宽敞明亮,结构合理,卧室、客厅、书房、厨房、卫生间等,满足家庭生活的不同功能需求,生活方便,上下楼有电梯,老年人也不因爬楼梯而烦恼了。虽然这里是农村小区,住的大多数是农民家庭,然而很多家庭都用实木地板、大理石等进行精美的装修,现在的住房也不仅是遮风避雨,避暑御寒,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

我很幸运,也很自豪,站在那亿万万幸福人民的行列里,用房屋变迁史打开记忆那扇窗,共同见证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歌甜花香。

南通市外经协会  王加兵

  • 分享:
活动报名
企业名称:
姓名:
职务:
手机:
备注: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