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见证阅读之变
“现在的人看书可比以前方便多了,三两步路就能到中心看书,打开网络就能看遍世界,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崇川区任港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黄卫明对阅读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受很深。
“改革开放初期,书籍还比较紧俏,我记得1978年想看一本《伤痕》,愣是等了四个人看完,才赶上趟。”书友王菊华回忆。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百业兴起,阅读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一时间出版业一片繁荣景象:各种阅读元素开始涌入生活,阅读热在各个领域恣意生长。从金庸、古龙的快意恩仇,到琼瑶、亦舒的缠绵拂袖,再到三毛《走遍千山万水》掀起热潮,人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门前一亩三分地,逐渐国际化的思潮,打开了思维的路子,打动了一代年轻人,满足了他们睁眼看世界的愿望。到了1993年7月,《江海晚报》创刊,南通出现了第一份都市类晚报,与日报双轨并进,阅读资源进一步丰富,阅读这件“稀罕事”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1998年,为响应市区两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号召,任港街道第一家文化站在市区节制闸西路38号上建立,两间平房约80平方米,藏书6000册左右。“我在这里工作了10多年,每天和来读书看报的市民交流感悟,日子过得非常充实。”黄卫明说。
2009年底,南通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发展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11年,任港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迁址外滩管理服务中心,如今已经发展成面积百余平方,藏书12000余册,电子阅览配置完全,集传统阅读和电子阅览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走其间,每步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从政治经典到军事战争,从历史典故到民间传说,从哲学智慧到生活常识,每一本图书都被登记造册,有序编排在书架上,“从前,读书是精神需求;现在,读书成了一种享受。”在留言板上,一位读者这样写道。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在线阅读方式大规模发展和流行起来,数字化报刊、手机终端、掌上图书、数据库阅览,可供阅读的内容越发丰富,阅读载体也越发经济环保。近年来,居民群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日新月异,崇川区委区政府围绕“文化现代化”建设重要任务,落实全民阅读工作,扎实推进书香崇川建设,最近一次居民综合阅读率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崇川区阅读率达到91.67%,居全市前列。
如今,崇川已经迎来了“全民阅读”的时代,无论是33个社区书屋创成市韬奋书吧,或是92个阅读社团的蓬勃发展,还是书香评比提供的众多典型示范,我们看到,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从习惯阅读变得热爱阅读,改革开放的40年间,书香已经弥漫崇川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