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企业领军人物、第二届“张謇杯”杰出企业家石明达:成就微电子世界的无限可能
石明达,1945年出生,江苏南通人,南通华达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评全国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家、中国半导体企业领军人物、江苏省优秀创业企业家。201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二届“张謇杯”杰出企业家称号。
(1)
石明达拿起了笔。
刚刚,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打来电话,说翌日由北京直飞南通,将准时参加他的八十寿宴,当面分享他的八十随想。
“哪有什么随想啊,随便说两句感慨而已,但愿不会让你笑话。”
话虽这么说,还是要捋一下思路的。挂掉电话,石明达拿起了笔。
他的思绪向五十年前飞奔。
(2)
1968年,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生石明达,走进了市区大庆路上的南通市晶体管厂大门。
这是规模很小的工厂。报到之后,本指望大干一场的石明达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消沉,尽心尽力完成本职工作之外,一直没有中断学习和钻研技术,尽一切可能了解世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在他眼里,中国的半导体技术总有崛起的那一天,而崛起,必然要有过硬的技术作保证。
当时,厂里主要是给收音机提供配套的晶体管,产品不愁没有销路,日子过得还算安稳。这样不温不火的,一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情况忽然发生了逆转:随着中国国门逐步打开,大量国外廉价产品涌入,南通晶体管厂因为规模小产品单一,无法与国外产品竞争,没几年就变成了亏损企业、特困企业。
一千多号人的吃饭成了问题,怎么办?1990年初,组织把这个难题交给了临危受命任厂长的石明达。
必须转型。石明达从牙缝里蹦出嘎嘣脆的四个字。
可是如何转型呢?当时说什么的都有,有一种悲观的声音就很响亮,说什么“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
对此,石明达的回答是:哪怕是找死,也要死个明白。晶体管厂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关键时刻了!
在他的坚持下,晶体管厂转型做起了集成电路。
选择这条路,石明达还是有底气的。他的好朋友许居衍院士,当时是中国华晶电子集团总工程师。在和许院士交流时,获悉华晶上马国家“908”工程(即国家集中投资20多亿元,目标是在无锡华晶建成一条月产1.2万片、6英寸的芯片生产线),石明达心中一动,一个改变南通晶体管厂发展方向的机会来了。
他把转型主攻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想法跟许院士一说,对方当即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建议。由此,借“908”工程机遇,南通晶体管厂进入了当时国内企业少有涉足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
从转型的第一天起,石明达就立下了规矩,对引进的先进的生产装备和制造技术,不盲目跟从,而是先消化吸收,而后再创新,最终为我所用。
1994年,南通晶体管厂建成了一条年封装1500万块集成电路生产线。当年,企业扭亏为盈。
(3)
第一条封装生产线竣工投产后,在相关领导的建议下,石明达通过考察,主动寻求与日本富士通的合作,以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影响力。然而,日方来南通看了他们的生产线后,给的答复却是:还是先合作看看吧。
合资是双方利益一体,而合作却只是局限于部分产品和项目,一字之差,内涵大相径庭。但是,人家是行业大佬,自己是刚出道的小喽啰,只能听人家的。就是在这种窘迫的情况下,石明达从一个产品、一个项目开始,慢慢与日方扩大合作。
到了1997年,情况突然变了,日方反过来主动提出要跟石明达合资。为啥呢?因为石明达他们干得好。他们企业的学习能力很强,日方的技术虽然很先进,但石明达的团队很快就能掌握;日本人对于产品的要求非常严苛,而石明达团队随后研发的一些产品品质甚至超过了日本产品。
成立合资公司,这回主动权落到了石明达手里。日方提出要当合资公司大股东,石明达坚决不同意。他很清楚:如果对方当了大股东,你就只不过是对方整个战略里的一枚棋子,需要你时可以把你做大;不需要你时,就会把你渐渐萎缩,甚至最后关掉,你的命运完全掌控在对方手里。
在石明达的一再坚持下,1997年合资企业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方占股60%,掌握了控股权。
20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誓做大股东”的坚持和坚守非常重要,否则不可能有今天。那时国内有不少合资企业,起步比石明达他们早,起点也比他们高,但后来的发展都不如他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控股、没有自主权。
用实力赢来的,不光有尊重,还有信任。一开始,日方派人来当董事长,石明达做总经理;后来石明达当董事长兼总经理,他们派一个副总在企业协助管理;再后来,干脆连副总也不派了,只在开董事会时才派人过来。
日方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南通富士通是日本富士通在中国38家合资、独资企业中发展得最快,经营得最好的企业。
石明达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证明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能力。2007年8月16日,改制成功后的通富微电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4)
2016年,通富微电收购AMD两家封测公司各85%股份,成立“通富超威”,这是石明达的一个大手笔。
这些年,尽管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风生水起,但真正能提升母公司竞争力增厚母公司利润的并不多。
石明达的并购,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凑热闹,而是为了心中“产业报国”的理想,在产业布局上下了一盘大棋。
这是石明达心里的一个“结”:直到今天,中国最大宗的进口商品,依然是集成电路,其进口量甚至超过石油;而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国家信息安全息息相关。
因此,石明达深感责任重大。“通富微电人”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摆脱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况,在国际舞台上扬眉吐气。
美国AMD是全球性大公司,但与他们谈判,石明达团队不仅做到了毫不露怯,还通过谈判技巧与策略,一举拿下了AMD位于中国苏州和马来西亚槟城两个封测工厂各85%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当时,想收购AMD股权的国际企业有很多,AMD公司也举棋不定。跟他们谈判时,石明达首先讲他们与日本富士通合作的故事。石明达告诉他们,因为跟他们合资,日方获得了差不多100倍投资回报,而且中方还是大股东。
也许是被石明达的真诚所感染,也许是认同了石明达的国际化运营经验,AMD最终选择与通富微电共同成立集成电路封测合资企业“通富超威”。
这次并购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富微电拥有了两条世界一流的高端处理器封装测试线。其主要产品为CPU、服务器,是以世界最先进的14/16nm和7nm的产品为主。
由于和AMD的良好合作关系,两年来,AMD在两个工厂的业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得到大幅度的增长。
两个工厂的技术管理团队稳定,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们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通富AMD苏州工厂运用他们卓越技术和成熟经验,为CPU、服务器的国产化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成为我国高端服务器的封装测试基地。
通富微电的行业排名从原先的全球13位一下子跃升到第7位,跻身于全球顶级封装测试公司之列。
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建林这样评价:“这次并购,将成为我国半导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
尽管“通富微电”每年的利润增长率差不多有20个百分点,发展势头迅猛,但销售这一根弦石明达始终紧绷着。
这方面他们是有教训的。与日本富士通合作之初,不仅得到了资金扶持,还拿了技术和市场。当时对方承诺,合资公司整个销售额的一半由日方负责。但就在第二年,金融危机爆发了,全球市场低迷,日方无法兑现承诺,公司的效益直线下滑。从那时起,石明达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自己开拓市场。依赖别人是靠不住的,力量的支点要放在自己身上。
于是,他们不但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还把目光及时投向了国际市场,并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市场营销策略:欧美、亚太、国内各占1/3。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可以确保“东方不亮西方亮”。
开拓国际市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艰辛,不仅需要下功夫,更需要在“双赢”方面有诚意有信心。一次石明达带队去美国阿特梅尔公司谈合作业务,对方只派出一个中层主管接待,而且一开始就很不耐烦,简单敷衍后就要打发他们离开。
“请再给我五分钟时间!”石明达边说,边在黑板上,用数字给对方算了一笔笔账:“我们能在降低成本方面给你们不小的帮助!”
看着石明达给出的实实在在的价格,对方的眼睛终于放光了。送他们离开时,这个中层主管显得很开心,并为开始时的漫不经心向石明达道歉。才走出去半里路,石明达又接到电话,说公司高管想与他们详细商谈合作方案。石明达明白,一定是他的一番话展现了他们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以及双赢心态打动了美方。此后,双方的合作不断扩大。
从坐冷板凳开始,石明达不急不躁,以理服人,迷人的国际市场慢慢向他敞开了大门。目前,全球前10位和前20位的半导体公司里面,有一半是通富微电的客户。而石明达心中的目标,是要让全世界知名半导体企业都成为通富微电的客户。
与AMD合作后,AMD近九成的封测产品都在通富超威做,销售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了,是不是这样就可以躺在大树下乘凉了呢?不,合作之前石明达就想好了,他们决不能只做AMD的产品,同时也要去做其他公司的产品。只有当他们做其他公司的产品占比达到一半的时候,公司才能真正稳定,才可以规避一家客户独大的风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州通富超威已开始为国产CPU提供全方位的封装测试服务,为CPU国产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将成为国内高端处理器的封装测试基地。
目前,石明达又在积极开拓合作伙伴,在马来西亚正与另外一家国际大公司博通(Broadcom)展开合作。
(6)
“以人为本、传承文明、产业报国、追求高远”,这是通富微电十六字企业文化精神。产业报国,是石明达和所有“通富微电人”不懈的共同追求。
产业报国的关键是技术创新。石明达经常跟员工们说,大家的日常工作非常有意义,不要小看了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熟能生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创新进步往往就在日常重复中孕育诞生。我们的产品水平每提高一步,就代表着整个中国的微电子行业水平提升了一层。
当然,创新不可急功近利,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依靠长期稳定的投入。从2009年开始,他们累计投资10多亿元,持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公司先进封装自主研发与规模化量产能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中国半导体创新技术产品奖4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7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4项,拥有专利480件,许多产品都填补了国内空白,封装技术、封装产品代表着中国的最高水平,也已非常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国内,通富微电自主研发的12英寸28纳米全制程封测技术,不仅打破国外垄断,还帮助我国4G智能手机有效控制成本,使其售价得以低于千元。目前,通富微电已发展成为在全球拥有6个生产基地,1.3万名员工,拥有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封装技术工艺的集团化、国际化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
创新,是攀登技术高峰的唯一法宝。石明达坚信,乘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的东风,通富微电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销售收入三年翻一番的目标,到2020年,公司预计销售收入达到16-20亿美元,成为全球行业领先公司。
(7)
企业发展,贵在长远、持续。培养接班人是民企绕不开的话题。只有把接班人培养好,才能基业长青。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石明达颇感欣慰。
儿子石磊大学毕业后,石明达没有直接安排他到公司工作,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到深圳、上海这些改革开放的前沿,自己跑业务,直面市场,培养对市场的反应、应变能力;几年后,安排石磊到集团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负责经营管理;直至2009年,才让他出任通富微电的总经理,全面负责生产经营。
绕道虽远,归途必近。经过多年不同环境的历练,石磊心智逐步成熟,经验不断积累,这样的历练,培养和增强了他对复杂情况的应对能力。“创二代”有理想并不难,难的是肯吃苦。石磊非常有事业心、吃得起苦,干起事业来甚至比石明达还拼。目前,他已成为业内技术专家,对行业全局把控及管理企业的能力得到广泛认可,还获得了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博士学位。
父子两代人,行事风格迥异:石明达是稳扎稳打,防范风险的意识比较强;石磊则视野更广、思路敏捷、敢想敢干。他们的共同点是: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通过不断适应新常态下的创新求变,在守业中创业。
石磊刚做总经理那阵子,石明达总不放心,自觉不自觉地对本该石磊自己决定的事情干涉过多。后来石明达自我反省:没有不犯错误的企业,没有不失误的企业家。我能容忍我自己的失误,为什么不能容忍子女的失误呢?只有放手让下一代大胆地去闯,经受挫折的磨砺,企业的传承才能有希望顺利完成。
当然,放手不等于甩手,还必须扶上马、送一程,传承的工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老一代必须要为下一代能够顺利接好班保驾护航,做好铺路工作。
(8)
在石明达心里,常常萦绕着一句话:“因改革开放而生,因国家引领而兴”。
对石明达来说,他和他的企业是因改革开放而生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通富微电,就没有技术改造,也不会有合作合资,包括公司上市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中国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也造就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
因国家引领而兴,像02重大专项,实际上就是国家引领的创新活动。当然他们有幸去承担了这个专项,说明他们具备相当的水平和实力,国家每年投入上亿的资金去开拓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让他们在比较短的时间缩短了与先进水平的差距,这就是国家引领而兴。
通富微电收购AMD两家封测工厂,花费3.7亿美元,公司只拿出了1亿美元,还有2.7亿美元是国家大基金提供的,大基金给了公司很大的支持。石明达觉得这句话非常契合通富微电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通富微电的确是因改革开放而生,因国家引领而兴。
(9)
“笃,笃,笃。”有人敲门。
石明达一惊。旋即醒了。
午饭后在办公室养了会神,哪知竟然睡着了。
敲门的是公司行政总监。他探头进来,说:“董事长,可以出发了,石磊总经理在车上等你。飞吉隆坡的飞机三小时后起飞。”
石明达摩挲着手里的笔,睡梦中的一切,依旧真真切切。他想:我今年才七十三哩,八十随想这篇文章留待七年以后再去做吧。眼下最重要的事是明天在马来西亚与博通公司的第二轮洽谈。
养足精神的他从椅子上一跃而起。
“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