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投资指数发布:东盟国家排名第一

带路海外



统计显示,在“中国海外投资指数”排名中,东盟、“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排名显著上升。其中,新加坡超越美国排名第一。




上图可以看出,在发达经济体排名下滑的同时,诸多新兴市场国家排名上升。

马来西亚从2015年的第20位跃升至目前的第四位。该国不仅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而且对中方投资持欢迎态度。

排名显著上升的还有哈萨克斯坦(从51位上升至12位)、泰国(从38位上升至18位)、伊朗(从52位上升至19位)、印尼(从44位上升至26位)、菲律宾(从39位上升至28位)、越南(从40位上升至30位)。可见,东盟国家潜力巨大。

中国商务部日前公布的2017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59国投资情况也显示,主要投向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

3年来投资趋势的变化

2015年以来,中国的对外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016年是有记录以来,中方ODI增长最为强劲的一年,飙升了44.1%达到170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外商直接投资。

由于担心部分ODI是为了规避资本管制,同时企业(尤其是国企)对回报率低的项目投资过大,中国政府从2016年底开始收紧审批程序,一直延续至2017年。

在抑制“非理性”ODI的同时,政府也对战略性或“一带一路”相关投资予以政策倾斜。2017年8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以促进ODI的“健康增长”,明确将境外投资项目分成了鼓励、限制和禁止三类情况。限制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重点推进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境外投资。

随着政策的收紧,中国的ODI大幅下降。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ODI同比下降40.9%。同时投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2017年在中国政府重点管控的领域,如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没有新增项目,非理性的对外投资得到切实有效遏制。

在服务业投资占比下降的同时,相应的传统领域的投资占比则出现反弹:2016年大宗商品和能源领域的ODI在总量中的占比不足三分之一,而2017年这一比例大大上升。

 

“一带一路”沿线:新增投资143.6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143.6亿美元,同比下降1.2%。投资金额占总额的12%,比去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

从发布的数据来看,2017年全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下降29.4%,在这一情况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仅下降1.2%;在海外并购项目锐减5成、交易总额整体下降10.26%的情况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并购投资额同比增长32.5%。

在“一带一路”颇受瞩目的并购交易中,最大的一笔交易发生在2017年7月,万科牵头一个中方财团投资116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的普洛斯物流公司。

中国政府表示,收紧ODI审批是为了遏制“非理性”投资而不是针对“一带一路”投资,后者仍具有政治优先级。

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之一是在机遇和风险达成一定平衡的国家寻找投资机会。基于中国海外投资指数,下图右下象限是相关智库定义的“一带一路”“高机遇、低风险”国家。


 

马来西亚、新加坡脱颖而出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具有突出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具备高机遇、低风险的投资环境。“机遇”得分较高的国家有几个共同点:经济增长强劲、出口制造业前景良好、欢迎外资(在马来西亚,数个中方投资的基建工程已落地实施)。

  • 分享:
Baidu
map